第十一章 高寶藏獻計(1 / 2)

商船隻要入了運河,就如同脫韁的野馬,航行的速度飆升到一個恐怖的狀態。難怪李白會脫口而出輕舟已過萬重山,王彎更寫不出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快意。

坐船比坐馬車舒服,至少不會顛簸。大運河的開通,不能完全否定了隋煬帝的功勞,他此舉,的確便宜了南來北往的商人。

商船中,供人歇息的地方,此刻已經打開了窗戶。陳華背負雙手,站在窗前,南方天氣,一到夏季,雨水充沛,江河湖道都會漲水。這還沒到江南,運河的水勢就如此大,也不知江南水災成什麼樣子了。

“侯爺,你先前所說,我們此次下江南,不是為了治理水患,重點是安撫百姓,老朽並不明白,水來了就要堵住,那有讓水勢越來越大放置不理的道理。你吩咐我們,先不去管江南河道缺口決堤之事,反而是聯絡受災附近周圍的郡縣,做好安頓災民的事,屬下幾人並不擅長此道,侯爺是不是用錯方法了。”說話的老頭是工部人,他負責管理工部撥來的七人,這人的名字叫王睿,是工部管理水利的員外郎,他一直堅持的意見就是下大力氣堵住決堤的缺口,至於人畜生死,水患來臨誰還管的上啊。現在,陳華要把他們派去做後勤工作,王睿心裏麵很不服氣啊。

缺口堵住了,傷亡就小了,這是王睿的見解,以往工部救災都是用的這種套路,現在新來的侯爺說變就變,讓大家都不太適應。

陳華很難給這群拿著朝廷俸祿,過著錦衣玉食不知民間疾苦的人解釋什麼叫以人為本。

災民的想法很簡單,活下來的人,有飯吃,有地方住,不受寒受凍,他們就能發揮抗災精神,繼續生存下去。陳華的想法,和以前治理水患的官員都不同,他不會調配所有的力量花大力氣去堵水,這不是亡羊補牢,這是浪費時間,還不如把災民集中轉移到安全的地方,等水勢小了之後,再作商議。

“員外郎大人難道有更好的方法,說出來,某正好集思廣益。”雖然叫王睿,可一點睿智都沒有,反而是個老古董,隻會照規矩辦事。陳華很鄙視這種人,他的格物院,以後要是培養出的都是這樣的人,陳華一定早早讓格物院關門大吉。

王睿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道:“下官覺得,先調配大量的人力堵住堤壩缺口處後再從長計議。下官和諸位同僚都一直商討過,也看過地圖,受災的地方,正是江南運河的主幹道周邊郡縣,其中以京口吳州一帶尤其嚴重。現在,我們該考慮的是從那裏運來堵住缺口的沙袋和方石。”

說了,等於沒說,陳華已經忽略了王睿提的意見。搖了搖頭,道:“某不同意,應該先救人,再堵缺口。”

“侯爺,堵了缺口,才能好救人啊。京口、吳州一帶,隻怕都成汪洋了,缺口不賭,救援就會受牽製。侯爺三思!”王睿反正就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你是侯爺怎麼樣,侯爺還不是要聽工部匠師的。他們是專業治理水患的人員,經驗豐富。

陳華很討厭的窩裏鬥,讓他頭都大了。“如果你們堵二十天的缺口,那百姓豈不是要在水深火熱裏呆二十天?某不同意,所有的力量,都花在堵缺口上麵。救人是第一位,至於缺口究竟有幾處,我們應該實地考察後再作判定。”

“侯爺可以一邊救人,一邊堵缺口。”王睿好像沒看見侯爺臉上的不悅,說了句中間話,其實他這句話,帶著點詼諧的味道。爭不過,但我們還是要保留說話的權利。

“愚鈍!”陳華丟下了兩個字,也不理身後那群工部的官員不遵從命令,離開了這裏。

陳華剛走,王睿身後一個工部的匠師就站出來,道:“員外郎大人,老夫也覺得,侯爺的法子,要人性化一點。我們都把江南的力量全部花在堵缺口上,誰來救那些淹沒在汪洋中的人呢?”

王睿瞪了眼說話的老匠師:“你去問段尚書。此事,某隻是奉命行事而已,工部做事的規矩不能壞。”

那老匠師立刻閉上嘴,他終於知道,王睿為何要反對侯爺的意見。

這不是王睿在反對,是段綸在反對。

段綸就是要讓陳華孤軍奮戰。他倒想看看,陳華如何治理好江南的水患。

陳華站在了甲板上,頭頂是空曠的天空,還帶著江水的濕氣,外麵的空氣真好,比裏麵的壓抑舒爽多了。工部的人不聽話,已經在陳華的預料之中,說到底,還是自己格物院不夠強大啊,不然,這次下江南,陳華就不會要工部的人同行,而是從自己的格物院中點兩個人出來,做給工部那群隻會紙上談兵的人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