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郡四大家族的人,算是在他們這個小圈子裏麵開了個短會,討論了關於朝廷倡導的募捐一事,大家各抒己見,最後事情還是沒徹底解決,他們在觀望整個江南貴族的反應,才決定下一步棋該怎麼走。
募捐少了,要落人話柄,募捐多了,他們還不至於那麼傻,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銀子拱手送給老李填充國庫。老李是全天下最大的貴族不錯,但全大唐,大大小小貴族,隨便抓都是一打,不拿皇命當回事兒很常見,分封製把土地分給了貴族,貴族在自家一畝三分地上耕種,不繳租不納稅,種多少收多少都是自家用,讓自己拿一分東西出來孝敬皇帝也肉痛啊.
四家家主各懷心思地回到本家,朝廷的巡察使大人就在吳郡,不過他們也沒有打算去拜訪,井水不犯河水,你救你的災,我過我的土豪生活,封閉自大,讓江南士族的人,走那兒都覺得高人一等。
藥材和大米不見降價,反而被哄抬到令人詛咒的高價。唐朝沒有發改委,貨物價格,完全是一群人說了算,朝廷的律法也管不到上麵,江南受災,江南所有的吃穿用品物價上漲,市價高,受苦的隻有那些最底層的百姓。於是,又有一大批人,因為物價太高,不得不投機地住到官府設立的安置營裏麵。
免吃、免住的便宜事,誰聽到不想去懶上。
吳郡受災,沒想到吳郡旁邊郡縣的人,都跑來吃免費。
災民立刻成倍數增長,讓安置營超負荷運作。
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必須嚴肅處理。安置營的設立,是陳華一手倡導,他沒想到卻成了一個讓人產生不勞而獲的依賴。
解決問題的根本,不是在安置營裏麵趕那些並不是災民的人。而是讓江南的市場徹底進入冬天。至少,不能讓他們在這個時候投機倒把!
也是時候,該見一見江南的士族了。這個雖然沒有山東士族老牌,關隴士族勢大,但卻是文化底蘊深厚,頗具江南偏那一隅天不怕地不怕富得流油的大集團。縱橫江南數朝,連山東士族都垮台了,還依舊活的滋潤的老牌世家。
江南士族,也總有他們牽頭的人。就像關隴士族,牽頭人是老李的李氏一族,全天下最大的一家,至於江南士族牽頭的家族是誰,陳華自然而然找到了蕭翼。
蕭翼是蘭陵蕭氏一族的人,蕭氏一族的人,曾經在江南稱王稱帝,時過境遷,關隴士族的異軍突起,統一了天下,所有的士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壓,以往的興盛漸漸衰敗,走向二流貴族層麵!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好歹曾經有過輝煌,蕭氏一族,不敢說是江南士族中最大的一家,但比起那第一大家族,無論是人才還是底蘊,都不遑多讓。
“江南最大的士族,是謝氏一族!”陳華找蕭翼解惑,蕭翼給陳華的回答不容置疑。謝氏是傳自六朝時江南的名門望族,隋唐兩代嶄露頭角的族人甚少,但他在江南的地位,依舊無法撼動,就算是吳郡的顧氏一族,不敢在謝氏一族的麵前稱教育世家。謝家高宅門第,很少參與江南士族的利益爭奪,家族的子弟,個個飽讀詩書,卻不入仕,謝家門風,是整個江南士族中最幹淨,但最不能惹的一個家族。
蕭翼簡單地介紹了謝氏一族的情況,並且連謝氏一族現任的家主也一並告訴了陳華。巡察使和江南士族拜訪走動,是常見的事,但蕭翼不那麼認為,陳華僅僅是去拜見謝氏,他從不小看這個二十多歲就能封侯的家夥。,因為他有一張,僅僅說幾句話,就能讓全國貴族都掏腰包募捐的嘴,大智若妖啊!
把拜見江南最大的士族謝氏的日程安排好,陳華再次用心投入吳郡救災的工作中。錢塘和富陽兩縣,他還沒時間抽身去負責兩縣的災情,吳郡這裏都夠他喝一壺。由他執行的先救人,再堵缺口治理河工的方法,的確比以往任何一位救災的巡察使做出的成績要傲人。但救災的人也確實累的夠嗆,若不是工部每天都製造出小船,吳郡那麼大的地兒,何事才能所有受災的人都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