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李靖和李績大感興趣,忙問道:“什麼問題?”

“曆史上的任何一個王朝,兩代之後,軍隊開始變弱,戰事無良將可用,無勇悍之士可用。縱然是強漢亦如此,景帝時雖是富得流油,可在軍事上,除了一個周亞夫,全朝卻無人可用,若景帝時有著大量的良將,那麼,擊敗匈奴的功績或許就不是他的兒子漢武帝了。匈奴的軍臣單於是一個驚才豔絕之輩,如果繼位的不是雄才偉略、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漢武大帝,這天下恐怕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李靖、李績動容的看著秦風,李靖神色陰晴不定,直愣愣的看著秦風道:“你是希望老夫育人?”

秦風點頭道:“沒有人才,什麼事情都做不了。漢之文景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們不是沒有消滅匈奴雄心,也不是沒有供給數十萬大軍可用之錢糧、鎧甲、軍械,而是他們沒有可用之人。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說:工匠想要使他的事情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我們放大而言,把國家比作一個工匠的話,那麼,各行各業的人才就是他的神兵利刃了。所以我大唐就想一直強盛下去,就要大批的人才。”

“言之有理!”李靖、李績大是讚成這話。

“我建議陛下重啟科舉、創立武舉,是攏天下精英於一體,為國所用。可是沒有正式學習的人才終有窮盡之時,到了最後,即便有狀元、榜眼、探花,可那也不過是從矮個子裏挑高的罷了。”

自古以來,人才就是訪、求、招攬。不外這三招。能不能得到人才。就要看運氣了。商湯得伊尹。文王得太公,遂有天下,傳為千古美談。可是,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真要人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從三王五帝到如今。三四千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盛況,就是有美名的文王也沒有達到這種盛況!

見二人深深思索的表情,秦風比喻道:“農夫灌園,為求一飽,他辛勤勞作,就會得到所需的糧食。若是農夫不去勞作,那麼。園裏就會雜草叢生。同樣的土地,勞作與不勞作,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

“你的意思是?”李靖、李績若有所悟。“沒錯!”秦風點頭道:“回朝之後,我會抽空用陛下建議,讓陛下做一回農夫,灌一回田,自己來培養人才!如此可使朝中人才濟濟,人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三代之時,有官方培養人才的事情,可是,規模太影響不大。後來,到了戰國時期,私學興起。辦學成風,稷下學宮興盛一時。

自此以後,官方辦學的事情並不多。漢朝大辦官學,可之後一度進了一個狹隘的範疇,官學學的也不過是修心養性的儒家學說而已,而實實在在的東西,官方卻是少有興辦。之前,秦風也曾與李世民、孔穎達討論這種類似的問題,可之後的大唐事情太多,一切都在為了戰爭作準備,使得此事懸而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