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的幾天裏,臨安官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禦史台增加了三名監察禦史!一次朝會上,趙構突然將範同何鑄貶為從七品的監察禦史,同時將已經被罷黜了的王庶擢升為監察禦史。
禦史台一直都是秦檜牢牢掌控的地盤,縱然連萬俟卨如今這種借著秦天德的威風,變得吃手可熱之輩也沒有輕易招惹,但趙構居然一反常態,以極為強硬的態度不但增加了監察禦史的三個名額,而且誰都知道這三人跟秦檜之間的恩怨。
此舉一出,秦檜終於忍不住了,雖然在朝會上他沒有開口,但是卻示意其黨羽進言勸阻,尤其是禦史台的老大,禦史中丞勾龍如淵更是赤裸裸的出言反對。
此事秦天德雖然事先沒有知會萬俟卨,不過以萬俟卨的老謀,自然看出了其中的關鍵,立刻發動黨羽力挺趙構之命。
禦史台的重要性在宋朝顯得格外突出,根子在於大宋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朝代,士大夫集團的權柄極大,影響力極大。
早在趙匡胤開國之時,就曾有過“設科取士,本欲得賢以共治天下”的話語,因此宋朝帝王對士大夫的態度極為寬鬆。在趙匡胤定下的這個調子,以後的士大夫紛紛發揮,漸漸消磨去其本意,使之更適合自身利益,成了製約皇權的理論基礎之一,以至於從“共治天下”逐漸變為了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格局。
這在宋朝曆史上有著極多的佐證。宋度宗時,有大臣進言:“政事由中書則治,不由中書則亂,天下事當與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說天下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因而天下之事不能由皇帝獨裁,要與士大夫共同商議裁決才能治理好。暗示著天下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有的天下。
南宋最有作為的帝王宋孝宗,曾經一度將皇權集中,吏部員外郎徐誼曾上書:“若是則人主日聖,人臣日愚,陛下誰與共功名乎!”
這番話是指皇帝獨裁,大臣淪為事務官,在宋代是不正常現象,因而士大夫要從皇帝手中奪回應有權力,治天下的功勞和名位應與士大夫分享。
由此可見宋朝之朝權分落,有別於其他封建王朝,南宋期間皇權最為集中時的宋孝宗亦難避免士大夫集團的不滿,何況是趙構這樣長期被秦檜架空的帝王?
若是放在以前,趙構的旨意若是不得秦檜滿意,群臣必定會在秦檜的示意下紛紛上奏,迫使趙構改變旨意,可是如今不同了,所謂的士大夫集團劃分為了兩個敵對的派係,雖然萬俟卨一方根基尚淺實力稍弱,但已有了與秦檜一方一爭長短的資格。
宋朝對士大夫極為寬厚,不會因為士大夫對皇帝的進言不敬,又或者是指責皇帝的作為而受到懲罰,所以禦史台在秦檜手中就成為了沒有後顧之憂的炮台,想要對付誰就能對付誰。
萬俟卨不是不想將勢力滲透進禦史台中,關鍵是他沒有這個能力,他在秦檜集團待得時間不短,知道秦檜是如何看重禦史台,如今看出秦天德有意將人手安插進禦史台中,他怎可能不出言相助?
當士大夫集團內部不再是一塊鐵板的時候,皇帝的話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終於通過了趙構對範同等三人的任命,禦史台再不是秦檜手中肆無忌憚的炮台,而趙構對自己的旨意最終得到執行也大為滿意。
對於趙構如此寵信秦天德,擅自增加了禦史台監察禦史名額一事,不少朝廷官員都心中詫異,不明白秦天德究竟有什麼本事能夠魅惑趙構,隻是宮中有留言傳出,此次朝會前一日,秦天德曾在選德殿麵見趙構,君臣二人商議了一個多時辰,秦天德才滿麵春分的離去。
這二人究竟商議了什麼,這一點引起了許多有心人的關注,一時間猜測紛紜,不過很快他們就明白過來,這是一場君臣之間赤裸裸的交易!
再一次朝會,剛剛上任的三個監察禦史同時發難,矛頭直指殿前司副都指揮使張瑞,參劾其貪墨軍餉、收受賄賂、草菅人命、奸淫婦女等數條大罪,而且言之鑿鑿證據充分,人證物證齊全,不容張瑞有機會狡辯,就連秦檜想要保下張瑞都因為萬俟卨一方的存在而變成不可能的事情了。
張瑞的下場已經注定,那麼緊接著擺在眼前的就是這個殿前司副都指揮使花落誰家的問題。秦檜自是不想白白丟掉手中的這塊兵權,而萬俟卨已對此垂涎欲滴,雙方各舉一人,一時間在朝堂上爭得不可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