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菱軍刺(2 / 2)

2.

三棱槍刺紮出的傷口,大體上是方形的窟窿,傷口各側無法相互擠壓達到一定止血和愈合作用,而且,這種傷口無法包紮止合(即不好做最初的應急處理)。如果內部存在著肌腱斷裂或是血管破裂,你縫合表麵又有什麼意義? 但也不能無限神話三菱刺,現代醫院都具備處理此類傷口的能力。刺中就沒命的謠言是不成立的。(但那時指的第一時間得到最好的條件救治!)

3、看過李連傑的《中南海保鏢》的都會留下深刻印象,刺入人體以後,通過血槽迅速將空氣引入。空氣在體內形成空氣栓阻塞住血管。隻需刺入人體任何部位8cm左右就可使敵手即刻斃命,而且在消除負壓的體腔內將刺拔出,毫不費力。

備注:這條與優點1相衝突,應該是考慮到影片裏藝術效果而作的處理,正常的軍刺是沒有這功能的,此外,在傷口處注入的空氣會隨流血排出 ,空氣栓塞致死也沒有那樣快的速度.... 具體請參考百度百科:空氣栓塞

4、磷化處理表麵慘白的光代替了烤藍。冶煉時出於金屬性質的需要加入了一定量的砷元素(完整的成品軍刺是無毒的),在戰場上表麵的磷塗層磨損後暴露出含有砷的鋼體,即使隻擦傷敵人的皮膚也很難愈合,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自衛反擊戰後,江湖上會流傳出種種“軍刺浸泡過毒素”的傳說。

因上述特點,為避免誤傷,軍中訓練時不開刃,在戰前開刃(刀尖)。開刃花費的時間要不到半小時(大概就5分鍾,軍用刀鞘自帶磨石)。軍刺在現代戰爭中作用不單是隻完成格鬥,刺殺等功能,同時也要求具備其他功能(切斷電路,鐵絲,樹枝,定點,或者固定物品等),三棱軍刺攜帶不便、功能單一,在軍中已經逐步淘汰(但依然不影響它是最殘忍冷酷的冷兵器之首的地位!)。

缺點:

功能單一,缺乏現代刺刀普遍具有的砍、鋸、剪等功能。而現代戰爭中,格鬥,潛行暗殺已經不是刀具的主要功能,在也野外作戰過程中,刀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同時,在格鬥過程中,砍、削、劈同樣重要,而不是單一靠刺,三棱軍刺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現代戰爭的需求。另有部分網友認為軍刺之所以做成三菱形是因為建國初期鋼材結構強度不夠,故放棄了蘇聯的原版設計,不得已使用三菱形這種能夠加強刀身強度的結構(但是這種說法沒有足夠證據支持,采取三棱造型是因為更有效的殺傷敵人,而不完全是因為材料問題)。

PS:有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搜索一下,我是個冷兵器迷,嗬嗬,有共同愛好者可以相互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