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一片不染塵(1 / 2)

佛心一片不染塵

——後記

當寫完最後一個字時,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氣。

麵對昌老的四眾弟子、家屬寄予的厚望,唯怕自己這支瘦筆,不能如意書寫出大家心中的師父。幾個月來,壓力使我不敢有一絲鬆懈。

為更好地表達昌臻法師一生,懷著感恩真誠的心,從去年搜集資料開始,前後大約一年。沿著昌老的足跡,我們采訪與法師有關的親朋好友弟子,先後去了彭山、西充、都江堰、西昌、樂至等地,獲得了不少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之後便是看法師視頻、聽錄音、讀雜而多的文章,天天浸潤在昌老智慧的開示裏,契入在他的生命行程裏。對昌老史料的搜集閱讀和印證,我盡了自己最大的心力。我想把老法師自覺生命完成的過程,一個求道者的次第通過文字真實地傳達給讀者。

縱觀昌老的一生,可以作如此概括:巧把塵勞做佛事,佛心一片不染塵。老法師時時開示弟子,我們要在生活中,深信因果、嚴持戒律、弘法利生、往生極樂。而他自己正是這樣做的。在生活中曆事練心,不斷地戰勝自己,把一顆凡心淨化成了一顆佛心,堅定不移地走向定慧道場,向我們示現了:深信因果、持戒念佛、弘法利生,就能往生西方極樂的殊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對於昌老一生而言,我隻能用司馬遷引用《詩經》上的這幾句話,才能表達我的追思仰慕之情。

在因緣具足後,我開始提筆。閉門幾個月來,除了偶爾外出采訪,幾乎每天都做一件事情:寫作、印證史實;印證史實、寫作。我生活的重心幾乎隻圍繞寫作而做,聽任思維的停與流來作息,全然沒有了正常的規律。在昌老人格魅力的感召下,不敢有絲毫懈怠。當有浮泛之時,便在家裏繞佛靜坐,以期讓自己的心性能貼近昌老。實話講,如果沒有緣分、願心、毅力和昌老的加持,很難按時完成此書。

就本書的風格而言,我力圖在傳記風格的基礎上做到史料性、紀實性、可讀性有機相融,我不知道我是否做到了這一點。不在意他人的言說,隻在於心之所安。

不過,這本書要說是我個人的創作那是冒犯。

我首先要感謝法師留下的智慧開示和文字資料,感謝報國寺常住和老法師的弟子們對我的支持與信任。他們熱情地給我提供珍貴資料、審閱書稿,提出寶貴意見,在此表達我的謝意。

特別要感謝法師的兄弟姊妹和侄兒侄女們,他們為我的采訪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和支持。要感謝林成高先生、趙啟林女士,他們的邀請讓我有緣寫作此書,並在我采訪搜集法師資料的前期,幫助尋找和安排采訪對象,印證史實,為本書付出了大量心血,在後期提出很多修改意見,在此表達我深深的謝意。

同時還要感謝接受我采訪過的所有人,無論是法師的家人還是他的四眾弟子,無論是他曾經的領導還是同事,他們都熱情無私地幫助我。尤其是老居士李多林,身患重病躺在床上,聽說是為作老法師的傳,不顧病痛,堅持和我交談,讓我很感動。還有王義、惠昌田、劉鹹光等老居士,熱心地為我提供了不少法師感人的故事和圖文。

還有那些我參考到了的資料的作者和編輯們,是你們讓我看到了老法師的過去,在此一並感謝;同時,要感謝槐軒後人劉伯穀老人對本書中涉及槐軒學派內容的肯定和審閱;感謝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李恕豪教授,為該書辛苦編校撰文;感謝在我寫作過程中,細心幫我錄入資料的朋友張同萍;對在此書出版過程中付出了勞動的所有參與者,也奉上我的謝意;我還要感謝家人和姐姐們對我的理解照顧。大家的善心愛意,功德無量。

最後,我要感恩我的父母譚顯榮、羅芝明二老,感恩他們給了我寶貴的生命,讓我能借假修真。我更要感恩我的恩師——已故的寬霖老法師,我說過,如果我學修中有什麼收獲,那皆由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