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機變為用:善於變通才能贏(1 / 3)

無之為用,為用須先機變;無以為贏,善於變通才能贏。善於變通之人,隻需一個好思路,就能開辟一條出路;隻需一個轉變,就能看到別樣的明麗風景;隻需靈活一點,就能進退無礙;隻需摒棄一份固守,就能獲得一次新生;隻需舉力打破,就能創造一個新局麵;隻需改變一個想法,就能獲得一份成功;隻需機變為用,就能贏得天下!

成功者必是善於變通之人

成功者不是致力於改變世界的聖人,而是善於變通的適應世界的人。

因循守舊,隻能故步自封;靈活應變,才能路路暢通。想當年,朱庇特神廟前,多少人窮其才智,也解不開牛車上的一副繩結,而亞曆山大淩空一劍,輕而易舉就解決了這個千古難題。正所謂:有變才有通。人生之路上,難免要遭遇各種路障,我們必須機變為用,隻有善於變通才能贏。

在外界條件相差無幾的時候,大凡能夠取得成功的人都是善於變通之人。因為對於善於變通的人來說,生活中從來都不會出現克服不了的困難。很多時候,在一些人看來也許事態是根本無法改變的,命運是自己難以掌握的,隻有聽天由命,認為這是宿命的絕對,結果自然隻有失敗;然而,對於善於變通者來說,他們想得更多的是怎樣去改變現狀,自然而然地,他們終將迎來自己唯一的歸宿,那就是成功。

聞名世界的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就是這樣一位善於變通,從而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功的人。

楊振寧於1938年至1944年間在中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係讀書,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之後於1945年赴美留學,受“物理學的本質是一門實驗科學,沒有科學實驗,就沒有科學理論”這一觀念的影響,他下定決心要寫出一篇實驗物理論文。於是,在費米教授的安排下,他跟隨有著“美國氫彈之父”之譽的泰勒博士進行實驗研究,並成為艾裏遜教授的6名研究生之一。

在近20個月的實驗室工作中,楊振寧總會成為他所在的實驗室裏被嘲笑的對象,以至於當時流行了這樣一個關於他的笑話:“凡是有爆炸(出事故)的地方,就一定有楊振寧!”至此,楊振寧不得不正視和審視自己: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差,要想取得成就,必須有所變通!

在泰勒博士的幫助和關懷下,楊振寧經過反複的思考,放棄了寫實驗物理論文的打算,毅然決然地把主攻方向轉變到理論物理研究上,從而才踏上了物理界一代傑出理論大師之路。

我們可以想象,假如楊振寧一條道走到黑,不知變通,恐怕他至今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或者錯誤百出的實驗者。

人們往往有一種求穩的心態,這在某些時候可以表現為執著和踏實。然而,前提是必須做正確的事情,做合乎自身和外界發展規律的事情。而更多的時候,人們受自己主觀狹隘意識的影響,或約定俗成的傳統觀念的禁錮,看不到自己做的事已經偏離正軌,於是很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鑽進“死胡同”而終生不能脫身。

成功往往就隱藏在“人無你有,人有你變”的地方,假如你善於發現和敢於采用別人不曾用過的辦法,那麼,成功的機會就會向你走來。

相傳,中國謀略家的鼻祖呂尚(薑子牙)在懷才不遇之際,就是用變通之術,別出新招,引起西伯侯姬昌(周文王)的注意,才得以成為其臂膀,大展宏圖,輔佐周武王興周滅紂。

呂尚的先世曾為貴族,後來因為社會動亂,家道中落。年輕時的呂尚勤苦好學,有經天緯地之才。然而,從上流社會淪落至一介草民,他飽嚐了人間疾苦,對世事洞若觀火,故而立下救國救民的宏圖大誌。然而,紂王荒淫無道,呂尚報國無門,於是便潦倒了半生。隨著時間的流逝,呂尚年事已高,然壯心不已。當他聽到西伯昌被囚禁朝歌,食子肉而無怨言時,便認定西伯昌胸懷大誌,因而下定決心追隨西伯昌,以展平生之鴻鵠大誌。於是,在紂王釋放西伯昌不久,呂尚悄悄逃出朝歌,隱居到周都附近的硒溪。

一天,呂尚得知西伯昌要到渭水之濱的茲泉一帶打獵,於是便在此設下“據點”垂釣,結果不出所料,西伯昌終於來到這裏。西伯昌此時還不認識呂尚,但呂尚卻在朝歌見過西伯昌。為了引起西伯昌的注意,呂尚別出心裁地把魚鉤做成直的,而且提離水麵三尺以上,鉤上也不放魚餌。果然,西伯昌覺得甚為奇怪,便走上前問個究竟。呂尚的一番高談闊論,使西伯昌為之折服。西伯昌當即請呂尚“助我匡失天下,以救萬民”。回宮後,又拜呂尚為太師。呂尚從此成為輔政重臣。

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正是由於薑太公能夠想常人之所未想,做常人之所未做,以非同尋常的舉動引起了西伯昌的注意,才給自己贏得了成功的機會,使得自己這個“大器”得以“晚成”。

成功往往是屬於少數善於變通之人的。隻要我們放棄盲目的執著,選擇理智的改變,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了。如果你渴望成功,那麼就要試圖去變通,或者是改變外界條件,或者是改變自己的思路,總之,我們隻有恪守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東西——變,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水隨形而方圓,人隨勢而變通

水無形,故可以隨著盛裝它的器皿變化;而人要順勢,就要懂得適時變通。

古人雲:“順勢者昌,逆勢者亡。”日常生活中,我們總喜歡不顧一切地朝著自己的既定目標奮力拚搏,卻始終沒有花心思去分析形勢,所以很可能搏擊一世卻不能成功。哲學家說:“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但是可以改變現在;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但是我們能夠改變我們自己。”

聰明人在做事的時候,隻要發現此路不通,就立刻變換自己的做事方式,舍棄原來的方案,換成另一種方式,則能至通達。此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華中師大年輕教授李宇明就是一個能夠順勢而為並且取得成功的人。

李宇明剛結婚不久,妻子就因為患類風濕關節炎而臥床不起。生下女兒後,妻子的病情就更加嚴重了。麵對常年臥床的妻子和剛剛出生的女兒,想起自己還沒開頭的事業,李宇明一直感到矛盾重重,不知所措。

一天,李宇明靜下心來仔細分析了自己的處境,突然想到能不能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在兒童語言的研究上呢?想到就要做到,從此,妻子成了李教授的最佳合作夥伴,剛出生的女兒則成了他最好的研究對象。家裏處處都是小紙片和鉛筆,女兒一發聲,他們夫妻倆立刻做原始的記載,同時,每周一次用錄音帶錄下用文字難以描摹的聲音。就這樣堅持了6年,到了女兒上學時,他和妻子向世人展示了一項新打破的世界紀錄:一份從出生到6歲半之間兒童語言發展的最原始的資料!這種資料在國外紀錄中最長的隻到3歲。

1991年,李宇明的《漢族兒童問句係統控微》出版,在國外語言界引起了震動。

李宇明的成功給了人們這樣的啟示:條條大路通羅馬,此路不通,另辟新路就是了,沒有必要死鑽牛角尖。人生沒有絕路,隻要審時度勢,變通自己的行為方式,就能找到其他的機會。很多時候,埋沒天才的不是別人,恰恰是不知變通的自己。

成功的路徑不止一條,不要循規蹈矩,更不要放棄成功的信心,此路不通,就該換條路試試。順勢而為、靈活機變的人不僅能夠找到成功的突破口,而且還可以因為擁有不斷變通的思想而不斷探尋新的思路,將自己提升到另一個高度,獲取一個又一個成功。

貝納德古·塔茲最開始做郵購唱片生意,一幹就是10年,盡管他很努力,但仍舊兩手空空。塔茲想:“總跟在別人後麵跑,不是辦法啊!為什麼不另起爐灶,走一條自己的路呢?”於是他下定決心向其他同行不願意涉足的領域進軍。

那麼,到底選擇什麼領域呢?市內的藝術館保留了許多歐洲中世紀的風琴音樂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與宗教藝術有關,卻很少有人問津。塔茲發現了這一點之後,便嚐試著製作關於這些作品的唱片。結果,投放市場後,備受老年顧客和外國遊客的青睞。這次成功讓他大受鼓舞,於是塔茲就地取材,把開發“稀有曲目”作為自己的經營方向。

在經營過程中,塔茲本著不搞噱頭,曲目和錄音都以追求品質為首要任務的方針展開生意,不但擴大了業務,還挖掘出了許多“冷僻樂曲”,挽救了不少麵臨失傳的“宗教音樂資產”。如今,塔茲在歐美的6個國家設有分公司,他本人也獲得了“唱片大王”的美稱。

貝納德古·塔茲的故事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佛法自然,人法變通。人活一世,生存環境不斷變遷,各種事情接踵而來,因循守舊、不知變通是無論如何都行不通的。

生活中有一些人總是失敗,就是因為他們頑固不化、按圖索驥、墨守成規,不會變通,這樣隻看到前麵的死胡同,卻看不到旁邊的通路。天空尚能變化,雲月都不拘於形,我們擁有最具智慧的大腦,為什麼不能變通呢?

其實一些舊思想、舊規矩都是可以打破的,隻要我們做事變通而不反客觀規律,靈活而不違做人原則,這樣就能符合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

沒有辦不到的事,隻有不會變通的人

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情,除非自己給自己戴上了無法掙脫的緊箍咒。

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總是覺得這件事不可能做到,那件事也不可能做好,豈不知隻要時時處處善於用心,靈活變通,愁事可以辦成喜事,難事可以辦成易事,不利之事可以辦成有利之事,難堪之事可以辦成愉悅之事。

古希臘有這樣一則故事告訴我們,做事隻要能夠行變通之道,敢於打破思維定式,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那時,凡是來到弗裏吉亞城的朱庇特神廟的外地人,在被引導去看戈迪阿斯王的牛車之後,都會交口稱讚戈迪阿斯王把牛軛係在車轅上的技巧。

“能打出這樣的結的人實在是太了不起了。”常常會聽到人們這樣的讚歎。

“你說得沒錯,但是更加了不起的要屬能解開這結的人了。”廟裏的神使總會這樣回應。

“為什麼呢?”

“雖然戈迪阿斯不過是弗裏吉亞這樣一個小國的國王,但是能解開這個結的人將把全世界變成自己的國家。”神使回答說。

聽了神使這麼說之後,每年都有很多人來看戈迪阿斯打的結子。各個國家的王子和政客都躍躍欲試,想打開這個結,可他們總是連繩頭都找不到,根本就不知從何下手,隻能望“結”興歎。

幾百年之後,有一位從遙遠的馬其頓來的年輕國王亞曆山大也來到弗裏吉亞湊這個熱鬧。他曾經征服了整個希臘,率領不多的精兵渡海到過亞洲,並且打敗了波斯國王。

“那個奇妙的戈迪阿斯結在什麼地方?”亞曆山大問道。

於是眾人將他領到朱庇特神廟,那牛車、牛軛和車轅都還原封不動地保留著原樣。他看了一眼那個結,立即拔出隨身佩帶的劍,隨手一揮,繩子應聲落地。

百年難解之結就這樣在一瞬間被解開了!

難辦之事竟然也會這麼輕易辦成!其實,這種解開繩結的方法是多麼簡單,然而又是多麼有效,一切就隻在於能否懂得變通。我們舉目四顧,擁有這個世界的人哪一個不是敢於變通的人呢?

政治家的理想是安邦治國,孫中山在推翻滿清帝國的前期天真地認為,隻要自己有錢,通過金錢援助地方的軍閥,可以把滿清帝國推翻。所以他首先將自己在美國的家產賣掉,再通過向華僑宣傳,募捐經費,他將募捐來的錢全數交給他認為有可能與滿清敵對的人。他先是資助軍閥陸榮庭和陳炯明之流,後來陳炯明與陸榮庭因為權力爭鬥打起來,孫中山的計劃無疑成了泡影。

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重新做了審慎思考。他明白要推翻滿清帝國,必須有自己的軍隊,不掌握軍隊很難實現理想。於是孫中山先生又一次奔走,通過自己出資在廣州建立自己的黃埔軍校,聘請當時的日本士官生與保定軍校生當教員,培養了自己的人馬,通過葉挺他們組建了北伐革命軍,奠定了國民黨與北洋軍閥抗衡的力量。

曆史證明,孫中山變通後的決策和做法是正確的,是成功的。試想,如果孫中山在第一次天真的想法落空之後,不知道另尋他途,而一味地絕望,認為局勢不可能有轉機,推翻滿清的抱負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話,那麼中國的曆史一定會大大地被改寫。

在這些成功人的意識裏,沒有辦不到的事情,因為他們不會一味守舊,他們沒有固執心理,他們擁有豪情、激情,當困難臨近,他們會自然地“跳出三界外”,不受世俗常規思想的煩擾,而能發現最適應自己發展的思路。正因為這樣,他們才顯得與眾不同,他們才能夠有所建樹。

學會變通,在不可能中尋找可能,在方法之外尋找方法,在失敗之中尋找成功,如此,我們的理想才不致化作幻想,而會在千回百轉之後成為現實。

不變不通,變通才能贏

成與敗往往隻有一步之遙,而這一步卻往往取決於能否適當變通。

變通,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能夠轉彎,能夠突破,能夠機變為用的智慧。這種智慧基於對事、對人、對物進行的多角度思考,從而靈活找出最佳的贏定人生的方式。在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驚喜地發現:許多困難通過多變換幾個角度進行思考就能夠迎刃而解了。這就是變通之道。

美國宇航局曾經因為在太空不能順暢使用圓珠筆而苦惱,於是提供巨資請專家研製新產品。但是兩年過去了,該科研項目未見多大進展。於是,宇航局向社會懸賞,征求此種“便利筆”。後來有個小學生滿臉自信地走進宇航局,這本身就是一件讓人驚訝的事情,而更讓人歎奇的是,他向眾官員出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支鉛筆,官員們無不瞠目結舌。

這是一個讓人感到滑稽的現實版的笑話,但它又很能激發人的思考,它生動地說明了,隻要我們善於換個思路來考察問題,或許就能找到最簡單可行的答案。

瑞士的西鐵城手表質量優良,全球聞名,屬於世界名牌。然而,它在剛進入法國市場的時候卻市場慘淡,並不被人們看好。究其原因,是因為法國人對西鐵城表根本就不了解。

鍾表商為了讓法國人了解西鐵城表費盡了心思,但基本上沒有任何效果,以至於該公司決定撤離法國市場。正在這個關鍵時刻,有一名中層經理出了一個“流星雨”的主意。他提議公司首先在大眾傳媒上廣泛宣傳:某日將有世界上最好的手表從天而降,誰拾到就歸誰。數千人懷著僥幸的心理在這天來到指定廣場。預定的時間一到,忽然有一架飛機橫空出世,不一會兒,一隻隻晶光閃亮的手表從天而降。廣場上的人興奮地拾起落在地上的手表,居然完好無損,這讓法國人真切地了解到西鐵城表的優良品質。從此,西鐵城表得到了法國人的認可並名聲大振。

上麵的故事啟示我們:失敗了、跌倒了,不要輕易認輸,更不要急於走開。《神雕俠侶》中黃蓉在尋找情花的解藥時,曾經說過:凡毒蛇出沒之處,七步內必有解救蛇毒之藥。萬物相生相克,成功和失敗莫不是如此。隻要保持冷靜,在不通的地方尋找變數,就能在失敗的落腳點尋找到成功的起飛點。

在1915年的國際巴拿馬商品博覽會上,世界各地的展品琳琅滿目。可是,中國送展的茅台酒很長時間無人問津,這使得每個參加博覽會的工作人員都很著急。在大家都不知所措的時候,其中一個工作人員想出了一個非同尋常的辦法。他提著兩瓶茅台酒,走到展覽大廳最熱鬧的地方,故意裝作不小心把酒摔在地上。頓時,一股濃鬱的酒香彌漫了整個展覽大廳,“好酒!好酒!”大廳裏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讚歎聲。這位中國工作人員的這個創意果然奏效:茅台酒在這次博覽會上被評為世界名酒,從此名聲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