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走得很艱難的一段路程,艱難得似乎是走入了絕路。在這個緊要時期,有的人會頹喪泄氣,覺得危機是不可扭轉的,已經成了不爭的定局;然而,有的人卻會在危機之中尋找出口,探索一條新的道路。結果,前者收獲到了預料之中的死局,而後者則發掘出了新的轉機。
窮則變,變則通
不斷地更換思維模式,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觀察、分析問題,避免走入條條框框的誤區,從而使自己得以完善。
《易經》有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道理很簡單,就是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時候,變通一下,尋找新的解決之道,而隻有變通之後才能使事情獲得鮮活的轉機,使人生獲得更加長遠廣闊的發展。
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成功曆程中,就時時處處都有因變通而轉為機會的窮極之時。
在開發塑膠花之前,李嘉誠就預見到塑膠花隻是迎合社會發展的快節奏,隻能風行一時,獲取短期利潤,而不能作為長遠的項目來經營。當然,長江公司擁有穩定的大客戶,作為塑膠業的龍頭企業,自然市場還是有的,但是人們具有崇尚自然的本性,而塑膠花永遠不可能代替有生命、有活力的植物花,因此整個行業在火爆一段時間以後,必然會走下坡路,慢慢走向衰落,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必然趨勢。
漸漸地,隨著參與生產塑膠花的企業越來越多,競爭勢頭日趨激烈殘酷。此時,李嘉誠看到,塑膠企業的失業人員越來越多,歐洲、北美等西方國家的塑膠花已被掃地出門,國際塑膠花市場正轉向南美等中等發達國家,而且香港已經出現過多次塑膠花積壓的現象。聰明的李嘉誠一葉知秋,見微知著,清醒地做出改變方向,向新的行業進軍的策略。
當時,香港的大富豪都集中在金融、航運、貿易、零售能源、工業等諸多行業。而地產商在富豪一族中並不突出——這就意味著房地產並非是人人看好的行業。香港是彈丸之地,不僅狹小,而且多山,加上香港政府采取高地價政策,因此,寸土寸金,地貴樓昂。香港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急劇增多。1951年,香港人口才過200萬,20世紀60年代,香港人口急劇增加,經濟發展的勢頭依然快速迅猛,僅60年代初,香港人口就直逼300萬。這樣,住宅需求量必然會大增。另外,隨著經濟的持久發展,辦公寫字樓、商業鋪位、工業廠房等的需求量也會急漲。房地產的前景將是一片興旺,李嘉誠就是看準了這一點。
1958年,李嘉誠在繁盛的工業區北角購地,興建了一幢12層的工業大廈,加上在其他地區的幾筆投資,他在地產界逐漸做大,終於他實現了自己創立商業帝國的夢想,而他做出的由塑膠業向房地產業戰略轉移的決策過程正如他所言:“這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一次商業行動。在當時,從塑膠業撤退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但是,因為我撤出來了,所以現在我活下來了。很多人沒有來得及撤退,後來就在塑膠業栽了跟頭。”
李嘉誠的成功就在於他懂得車到山前要轉彎,懂得變通,並將變通實踐於經營策略之中。其實不光是作為商人要領悟先機,大膽地放棄經營將要淘汰的項目,所有的人在自己事業生死存亡的緊要轉折點都需要擁有變通的智慧,“變通”可以讓你的事業道路越走越寬。
在商場上,因為走進死胡同,再向前走已找不到出路,從而思考變通之法,轉而尋找新的出路,最終在新道路上贏來勝利的事例不勝枚舉。
美國著名企業家李·亞科卡在福特汽車公司擔任推銷員時,就曾運用通權達變之術獲得奇效。
有一年,福特汽車在各地銷路疲軟,而亞科卡所在地區費城的銷售情況更糟。為了打開銷路,亞科卡挖空心思。他發現市場上有不少顧客想買車,但由於收入拮據,一時難以湊足那麼多的錢。如果這一問題能突破,銷售量必定會大增。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名叫“花56元買一輛56型福特汽車”的推銷方案。根據這個方案,凡購買56型福特汽車的顧客,買時隻需付售價的20%,其餘部分每月繳付56美元,三年付清。“花56元買輛56型”的廣告口號一下子套住了消費者的心,福特汽車在費城的銷售量大增,僅推出三個月,就躍居全國銷售網的第一位。公司把這一銷售方法推廣到各銷售點,使當年增銷汽車75000輛。
亞科卡也因此名聲大振,官運亨通。數月後,亞科卡就被任命為華盛頓地區的分部經理。不久,又被調到福特公司總部,先任全國卡車銷售部主任,後任車輛銷售部主任。
絕路當中永遠暗藏著生路,而這種生路沿途的景致也許會比想象的還要秀麗。探索成功的道路永遠不是單道直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一意孤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算費盡辛苦,也可能一點效果也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那種“隻注重過程,不注重結果”的人,所以,既然知道沒有什麼結果,那還不如及早變通為妙。
不會變通的人隻會讓自己走向斷路,永遠感受不到柳暗花明所帶來的欣喜;而那些窮則思變的人,他們善於調整,懂得不斷理順和規範成功所必需的各種要素,從而使自己的事業道路變得越來越寬廣,越來越通達。
改變思路,找到出路
死路、絕路是人走出來的,出路、活路照樣也是人走出來的,隻是思路不同罷了。
世上本沒有那麼多規範和守則,一切隻是人們自己將自己禁錮了起來。任何一個問題總會有解決它的常規方法和非常規方法。常規的方法一般隻求穩妥,不求突破;而非常規的方法則前途難料,卻也往往能出奇製勝。常規方法是安穩平淡的,是最容易想到的,所以是大多數人的選擇;而非常規方法則需要更深入一步才能得來,一般人都不會思考到這個程度,所以,它僅僅青睞少數敢於思考的人。
選擇非常規方法不是在獵奇,而是因為獨特的思路會決定你不凡的出路,隻有這樣人才能獲取最大的成功。
在新加坡,如果你問零售業的第一家是誰?人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唐家。唐家是新加坡最大的百貨商店的主人,零售全球百貨,獨霸新加坡。
唐氏商場的創始人唐仲庚有著智慧的大腦,非凡的洞察力,但更重要的是他有著自己獨特的做事經商思路。
由於事業的需要,唐仲庚在1958年開始籌建一幢售貨大樓。在新加坡縱深內陸的偏僻之地——烏節路買下一塊地皮,準備蓋樓。在當時,唐仲庚此舉無疑引發了人們的冷嘲熱諷,因為那時新加坡的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濱海地區,人們投資商業也是在那裏。很多商業上的夥伴對於唐仲庚在烏節路蓋售貨大樓深為惋惜,有人勸說他:此舉是把錢扔到了墳墓之中,不會起任何作用。但唐仲庚不為所動。
還有一些會看風水的人更是對烏節路這塊地皮看不順眼,因為那塊地皮的位置麵朝一個墓地,按照中國的風水之說是個不祥之兆。對此,唐仲庚仍不予理睬,他下定了決心,要在烏節路大幹一場。其實,唐仲庚並非癡人,他之所以下定決心選擇烏節路這塊地皮蓋售貨大樓,是經過周密的研究的。他清楚自己的英國主顧們每天上班都得經過這條道。這樣,無形之中,就把主顧們的購物袋拉向了自己的售貨大樓。
與此同時,由於位置偏僻,風水不佳,那塊地皮的成本也就很小,唐仲庚僅僅以一平方英尺50新加坡元的價錢就買下了那塊土地,並排除了一切困難,蓋起了他的第一座百貨大樓。
百貨大樓正式營業時,情形正如唐仲庚所預料的那樣,那些英國主顧們利用上下班的時間路過唐氏百貨大樓時,就自然而然地進去購買自己所需的物品。
更令人稱奇的是,由於該地區得天獨厚的條件,不久,它就成為新加坡商業區的心髒地段,地價成倍地向上漲,原先隻是50新加坡元一平方英尺,現在漲到了一平方英尺6000新加坡元。唐仲庚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些諷刺和嘲笑他的人,此時才深深為之折服。
新加坡經濟在大踏步前進著,唐氏商場也在快速地發展。這種不可阻擋的勢頭使得唐仲庚決定重新建造唐氏商場,也就是現在橫跨烏節路和史名士路交叉路口的大樓。這又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大部分人不理解這種做法,認為唐仲庚又開始了胡鬧。還有迷信風水的那部分人竊笑不已,認為唐仲庚這回肯定栽了,因為他們注意到大樓麵向路上的行人車輛,這意味著錢財會滾滾外流。
又是一場新的挑戰,不過清醒的唐仲庚始終堅信自己的選擇。他不迷信風水,隻信奉做人經商之道。他大刀闊斧地做出了調整,然後正式做出重建唐氏商場的決定。他又一次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後來有人問他當初怎麼想時,他解釋說:“史名士路通往去柔佛的各條路(他的許多富有的馬來西亞族顧客來自柔佛),而烏節路通往市區。”
唐仲庚就是這樣一個能夠出其不意、曲徑探幽的人。他放棄了那些常人眼中的機遇,卻在別人一無所知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第三條路”,從昔日的窮小子一躍而成為大亨。
真正能成就大事業的人不僅需要勇氣,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種與眾不同的做事方法,並且懂得以此為指導去轉變眼光和思路。他們善於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在人們的眼力之外看到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沒有思路,就沒有出路。要想脫穎而出,要想獨占鼇頭,不僅要有敢於變通的膽識,還要有打破常規的智慧,因為轉換思路,換一種全新眼光,就會發現不一般的通道,那條通道直通成功,而且行人稀少。
開動腦筋,繞開障礙
天下事有難易乎?變通之則難者亦易矣,不變之則易者亦難矣。
陷入了困境的時候,我們不要消沉、不要焦慮,用清醒的大腦問問自己:這件事情真的就這麼難嗎?再問問自己:難道沒有更容易的辦法了嗎?之後,再做出如何解決的方案,此時的方案和沒有思考之前相比,一定是更優的;而如果再多問自己幾個問題,那麼最佳答案也就現身了。記住:變通可以繞開生活道路上的一切障礙讓你成功地到達目的地,變通是你解決問題的最有力工具。
在法國的曆史上,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土豆種植都沒有得到推廣。宗教迷信者不歡迎它,給它起了怪名字——“鬼蘋果”;醫生們認定它對健康有害;農學家斷言,種植土豆會使土壤變得貧瘠。
然而,法國著名農學家安瑞·帕爾曼切曾在德國吃過土豆,覺得土豆是一種很好的食品,於是決定在本國培植它。可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未能說服任何人。
麵對人們根深蒂固的偏見,他一籌莫展。後來,帕爾曼切決定借助國王的權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1787年,他終於得到了國王的許可,在一塊出了名的低產田上栽培土豆。帕爾曼切發誓要讓這不受人歡迎的“鬼蘋果”走上大眾的餐桌!
他耍了個小小的花招——請求國王派出一支全副武裝的衛隊,白天晚上輪流值班,對那塊土地嚴加看守。這異常的舉動撩撥起人們強烈的偷窺欲望。此舉的確顯得十分神秘,一塊土豆地怎麼會派哨兵日夜把守呢?周圍的農民無不好奇,不斷地趁著士兵的“疏忽”而溜進去偷土豆,小心翼翼地把偷來的土豆拿回去研究,種在自家地裏,精心侍弄,看到底有何不同。哨兵對周圍的農民偷土豆,表麵上似乎嚴禁,實際上則睜一眼閉一眼。當周圍農民種的土豆獲得豐收之後,所謂的“鬼蘋果”的優點也就廣為人知了。就這樣,通過這個巧妙的主意,土豆在法國普及開來,很快成為最受法國農民歡迎的農作物之一。
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推廣土豆種植的方法,確實讓一件按照常規辦法很難辦成的事情就這麼輕而易舉地辦成了,而且效果出奇的好。
人的每一種行為、每一種進步都與自己的變通思維能力息息相關,離開了變通思維,人在障礙麵前就力不從心,束手無策。
同樣的境遇,同樣的路障,有的人能繞開路障,成就偉業;有的人卻徘徊不前,碌碌無為一輩子,原因就在於變通思維的差異。其實,成功的機會無處不在,隻是它更青睞於善於思考、善於變通的人。
別人成功了,我們卻沒有,並不是別人運氣好,而是他們善於思考,對這個世界多了份觀察,對自己的生活多了份思考,在事情的解決方法中多添了一份變通。就像有人說的:這個世界不缺少能幹活的人,缺少的是會思考會變通的人。許多成功人士一生不敗,關鍵就在他們在為人處事中精通變通之道,進退之時,俯仰之間,都超人一等。
其實人與人之間,誰比誰聰明、誰比誰幸運並不是最大的差距,最大的差距在於誰思考更深入,變通更得宜。因此,我們在生活中要勤於思考,善於變通,對於一些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可以換個思路去解決;對於別人想不到的事情,我們要努力想到並實現。“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句稍顯誇張的話,從某種角度講,是有一定道理的。會思考、會變通的人是永遠不會被困難阻擋的,即使前麵荊棘叢生,他們也能披荊斬棘,奮勇直前。
人的發展永遠都離不開機會,要想自己能夠把握機會、迎合機會、創造機會,那麼我們就必須不停地開動腦筋,運用智慧,否則,我們就有可能會被時代淘汰。西方有一句諺語:“上帝在關上一道門時,就會在別處給你打開一扇窗。”詩人陸遊講:“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隻要我們不拒絕變化,並且善於運用變通的思維方式,不斷改變自己的觀念,我們就能抓住機會,走出困境,進入新的天地。
從逆境中發現成功的機會
一時的逆境不意味著最終的失敗,善於變通的人恰恰會發現其中所蘊藏著的成功的機會。
逆境是一所最好的學校。每一次失敗,每一次打擊,每一次損失,都孕育著成功的萌芽。隻要努力堅持不放棄,這一切都教會你在每一次的表現中更為出色。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是不能從一次的失敗中得到為下一次準備的智慧。
李·艾柯卡曾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總經理,後來又成為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總經理。他的座右銘是:“奮力向前。即使時運不濟,也永不絕望,哪怕天崩地裂。”艾柯卡不光有成功的歡樂,也有挫折的懊喪。他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叫做“苦樂參半”。他1985年發表的自傳,成為非小說類書籍中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書,印數高達150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