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是成功的基石
許多人懷著羨慕、嫉妒的心情看待那些取得成功的人,總認為他們取得成功的原因是有外力相助,於是感歎自己的運氣不好。孰不知成功者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由於確立了明確的目標。
一個人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便會有奮鬥的方向。這樣一個常識性的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具體到某一個人頭上,並非就是那麼回事。
曾有人巧妙地把人生比喻為一條船。在人生的海洋中,大約有95%的船是無舵船。他們總是漫無目的地漂泊,麵對風浪海潮的起伏變化,他們束手無策,隻有聽其擺布,任其漂流。結果他們要麼觸岩,要麼撞礁,以沉沒而告終。
還有約5%左右的人,他們有方向、有目標,又研究了最佳航線同時學習了航海技巧。這些船從此岸到彼岸,從此港到彼港,有計劃地前進。那些無舵船一輩子航行的距離,他們隻要兩三年就達到了。他們像現實中的船長一樣,既熟知下一個停泊或通過的港口,也深知航船的目的地。即使航行的目的地暫不明確(譬如探險航行),也能清楚地知道目標的特性、目的地上應有什麼和現在航行在什麼水域。如果出現狂風巨浪,或者其他意想不到的天災人禍,他們不會慌張,因為他們知道,隻要把應做和能做的都做到,那麼抵達目的地就是確定無疑的事。
目標,也就是既定的目的地,你理念中的終點。
目標並不是方向。一心想發大財的人隻有方向,沒有目標,在他賺夠了金錢之後,就不知所措了。
對於組織,目標是告訴人們做什麼事,做到什麼程度。其結果是:用不著持續的教育和指導,就能完成此事。這頗像建築物的設計圖樣和說明,能清楚地告訴建築工人,做了多少事,還有多少事沒有完成。
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劍橋的課堂上經常講述下麵這個故事:
瑞爾公司軸承廠的培新先生,為工廠生產的軸承被客戶退了回來而大為惱火。他把工人們召集在一起,狠狠地訓了一頓。為了迎合他,工人們工作時特別小心,而且連機器的運轉速度也降低了。可軸承還是被客戶退了回來。工人們太使他失望了。培新更為憤怒,他警告工人,除非他們加工出合格的軸承,否則,他們不能在這裏繼續工作。工人們沒辦法,隻好進一步降低加工速度,更加仔細地檢查軸承的公差數。可憐的培新,他對自己的目標並不清楚,也不清楚問題的症結所在。他的客戶需要經得起長久磨損的產品,而工人們卻以為是要求更精確的公差。
凱恩斯說:“請注意,木屑多並不一定是好木匠。在你行動之前,一定要想一想,你的終點在哪裏?”
聰明的人,有理想、有追求,有上進心的人,一定都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他懂得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因而他的所有的努力,從整體上來說都能圍繞一個比較長遠的目標進行,他知道自己怎樣做是正確的、有用的,否則就是做了無用功,或者浪費了時間和生命
愚蠢的人,沒有什麼理想、追求;沒有上進心的人,一生也沒有什麼目標。他同別人一樣活著,但他從來沒有想過活著有什麼意義。
這種人往往憑慣性盲目地活著,從來不追究人生的目的這些讓人頭疼的事情,為活而活,怎麼都可以,對什麼都無所謂。
顯然,成功者總是那些有目標的人,鮮花和榮譽從來不會降臨到那些沒有目標的人頭上。
而許多人之所以沒有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製定過任何目標。
比如,一個人要走過一段旅程,就要首先確定目的地,隻有確定了目的地,他才能朝著一定的方向前進,否則就隻會漫無目的的遊蕩。
這也同射箭一樣,首先要確定靶子,如果沒有目標地亂放,就成了無意義的行為。隻有確立了目標的行為才有價值。
一個人有了生活和奮鬥的目標,也就產生了前進的動力;因而目標不僅是奮鬥的方向,更是一種對自己的鞭策。有了目標,就有了熱情,有了積極性,有了使命感和成就感。同時,也有了動力,朝著成功奮進的動力。
有目標的人,會感到自己心裏很踏實,生活過得很充實,注意力也會神奇般地集中起來,不再被許多繁雜的事所幹擾,幹什麼事都顯得成竹在胸。
下麵來看看法拉第朝著他的奮鬥目標而能成功的例子。
法拉第22歲那年到英國皇家研究院當了一名助手,幹一些洗燒杯、試管、準備實驗用品的瑣碎事情。一天晚上,法拉第看到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的一篇文章,裏麵寫到,他在做實驗的時候偶然發現,一段導線,用電池通上電流後,能使附近的磁針擺動。法拉第懷著極大的興趣,找到電池、導線、磁針,自己也做了這個實驗。簡直像“魔術”一樣,導線一通上電流,導線附近的磁針就像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撥動,靈活地偏向一邊。更有趣的是,通電導線放在磁針上麵,磁針偏向一邊,放在下麵,磁針又偏向另一邊了。法拉第被這個奇特的現象迷住了。他浮想翩翩:“電能夠使磁針轉動,磁可不可以產生電呢?”
有些事翻過來想一想會讓人進入另一種境界,法拉第當即就在筆記本上寫下了“磁轉化為電”幾個字。就像在迷霧中的航船,突然看到燈塔的閃光一樣,法拉第一旦產生這個想法,就把它定為自己的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