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萊特就發現自己需要幫手,他立刻請了10位員工,大都是小畫家。他付給他們的費用是每張原作2角5分。後來由於把業務擴展到郵購,所以萊特越來越忙碌。第一年做生意,萊特已經成了媒體上的名人,他上過許多著名的新聞媒體,他的名字幾乎是家喻戶曉。
萊特有別出心裁的點子,不在乎自己的年齡,再加上母親的鼓勵,小小年紀就有了自己的事業。
你是否也有別具創意的好點子?果真如此,你還等什麼呢?
就像上麵幾個例子,好點子不介意主人的年齡、性別、職業,也不在乎主人怎樣運用它。隻要勇於將你的新點子付諸實施,你就一定會將其變成現實!
世界上許多暢銷的品牌都因一個小小的創意而產生,如果你腦中的一個閃念被忽略,也許就與成功失之交臂了,仔細想一想這些例子,你不應該懷疑自己了。
滿足是創新的敵人
“有誌者,事竟成”,這是創造性思考的根本,而傳統的觀念,比如“知足常樂”則是創造性成功計劃的頭號敵人。傳統的觀念會阻礙你的進步,幹擾你進一步發展你真正需要的創造性的能力。
一個民族最危險的是墨守成規,不敢變革;一個人最糟糕的是知足常樂,不求進取。要打造成功的資本,就必須破除知足常樂的舊觀念。所謂“知足常樂”,就是滿足自己的眼前所得,保持自己的安樂。這種思考方式,並不隻是指日常生活不奢求,而是一種保守的生存哲學。
知足者的知足,不論是夜郎自大還是甘居中遊,它不僅違背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而且也不符合人自身進步的內在要求。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生也總得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永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總是看到不足,以成績為起點,向著更高的目標積極進取,就會不斷達到新的成就,在日新月異的進步中得到安樂和幸福。生活的經驗證明,“樂”不在於“知足”,而在於“不知足”;知足者常憂,不知足者常樂,這才是生存的邏輯。
其次,“知足常樂”這種處世哲學的背後,它所追求的快樂,是個人“知足”之樂,這樣的知足一旦得不到,就會產生對生活的不滿、妒忌,甚至對人生失望。因為這種追求和滿足的隻是一個“自我”,如果這個“自我”不能滿足,那麼僅有的一點得意和快樂就會轉化為痛苦。
當然,指出“知足常樂”的生存哲學的狹隘和片麵,並不是說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講知足。知足還是不知足,要看具體情況。一方麵,“知足”也可以使我們今昔對比,更加珍惜今天的進步和幸福,防止因物質享樂欲望的不知足而貪婪和墮落。但是,決不能離開自強、進步談知足。對於“不知足”也要做具體分析,並不是任何“不知足”都是可取的。那種好高騖遠、貪得無厭的不知足,同消極的自私的“知足”一樣,也會破壞正常的生活秩序。
有個富翁去海邊旅遊,見一漁夫悠閑自在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富翁問:“天氣這麼好,無風無浪的,你怎麼不下海捕魚?”漁夫說:“我捕一天魚能吃五六天,衣食無憂,掙太多的錢有啥用?”富翁說:“成了大款,你就可以舒舒服服曬太陽了。”漁夫笑道:“我不是已經舒舒服服曬太陽了嗎?”富翁無言以對,怏怏不樂地走了。
3年後,富翁又來到海邊,有個乞丐伸手向他乞討:“先生,行行好,可憐可憐我,給點兒吃的吧!”
富翁一怔,認出這個乞丐正是3年前那個舒舒服服曬太陽的漁夫。富翁問:“你怎麼會落到這步田地了呢?”
漁夫也認出了富翁,羞愧地低下頭,他長歎一口氣後說:“先生,我真後悔當初沒聽您的勸告,我目光短淺,太容易滿足。這幾年,捕魚的人多了,人家用的是高科技捕魚新設備,我那小破船小破網再也捕不到魚了。”
一個人倘若滿足一時的生活無憂無慮而喪失了進取心,該是多麼的悲哀,其結局定會和漁夫一樣,受到生活的懲罰。
反觀那些曾在世界上成就過大事業的人,他們那種偉大的力量,廣闊的心胸,豐富的經驗,究竟是從何而來?他們的成功實踐告訴你,那是創造的結果,是通過種種努力獲得的。
畢加索在90歲高齡開始畫一幅新的畫時,對世界上的事物好像還是第一次看到,他仍然像年輕人一樣生活著。
畢加索不安於現狀,尋找新的思路和用特殊的表現手法來表達他的藝術感受。和他截然不同的是大多數畫家在創造了一種適合於自己的繪畫風格後,就不再改變追求了,當他們的作品得到人們的讚賞時更是這樣。所以隨著藝術家的年齡增長,他們的繪畫風格,變化不會很大。
畢加索就不這樣,他像一位終生沒有找到他的特殊藝術風格的畫家,千方百計尋找完美的手法來表達他那不平靜的心靈。畢加索作畫,不僅僅用眼睛,而且用大腦。畢加索的畫,有些色彩豐富、柔和,非常美麗,有些用黑色勾畫出鮮明的輪廓,顯得難看、凶狠、古怪,但是這些畫啟發我們的思考,使我們對世界看法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