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法則20 別在一棵樹上吊死 (1)(2 / 2)

”張主任苦笑著說:“還忙啥呀?主任也不當了,沒什麼可忙的了!”林玲轉回身來,問道:“您怎麼會這麼說呢?”張主任顯然牢騷滿腹,一時還不適應角色調整,站在辦公桌後茫然四顧說:“不當主任了有什麼可忙的?”林玲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不當主任了您還有自己的專業啊,您照樣是傑出青年專家啊。現在,您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研究學問了。要是都像您這麼想,那我們這些大學畢業了卻不能從事本專業的人又該怎麼辦啊?”張主任驚呆了,從來沒人敢這樣對他說話,特別是一個他從未看在眼裏的銷售員。不過這個看上去還有幾分稚氣的小姑娘說得確實很有道理。林玲最後說道:“其實很多時候環境是無法改變的,如果我們無法讓自己完全妥協,至少我們可以決定自己麵對逆境時的態度。不論在什麼環境條件下,我們都應該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創造發揮自己,這樣才不會後悔。”張主任重重地點了點頭,眼中似乎有淚光在閃動。

三個月後,張主任恢複了原職。他的心態已經非常平和,因為他永遠忘不了那天下午,一個普通的銷售員給他上的難得的一課。而林玲也多了一個難得的朋友,在這位“貴人”的關心和幫助下,她的工作業績直線上升,成為公司的明星員工。

我們常常說某人的成功,是因為有貴人相助。的確,如果一個人找到了自己的貴人,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摸索與碰撞,少走彎路,減少挫折。或許你認為自己天資過人,勤奮有加,靠自己的努力也可以獲得成功,但是如果有人助你一臂之力,就像快馬加鞭,錦上添花,不是更能加快你成功的速度嗎?成功的機會不是更大嗎?

你的貴人就在你的關係網中。在這個關係網中,有各式各樣的朋友,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你提供不同的幫助。有許多機遇是在交往中出現的,而在初步交往中,人們很可能沒有看到交往的價值,就看輕這種交往。你又怎麼知道這種交往不會帶來很大的機遇呢?

其實,生活處處皆貴人,貴人無處不在,貴人就在你身邊,他們可能就是你的朋友、同事,或僅僅是萍水相逢的人。貴人到處都是,關鍵是要去結識貴人,讓貴人來助你一臂之力。

狡兔三窟,找好藏身地

戰國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包括學士、策士、方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齊國的孟嚐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後人稱他們為“戰國四公子”。

孟嚐君是齊國貴族,他非常喜歡結交能人異士,為了隨時能與他們討論國家大事,常常邀請這些人到家中長住。有位叫馮諼的人,他常常一住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卻什麼事都不做,孟嚐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但他還是熱情地招待馮諼,毫無失禮之處。

有一次,馮諼自告奮勇,替孟嚐君到薛地討債,可他不但沒跟當地百姓要債,反而把債券全燒了,回報孟嚐君說是為他“千金買義”。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嚐君的恩德,心裏充滿感激。後來,孟嚐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嚐君這才知道馮諼的才能,開始重用此人。不多話的馮諼這時才對孟嚐君說:“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隻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高枕無憂,我願意再為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如果惠王能請到孟嚐君幫他治理國家,那麼梁國一定能夠變得更強盛。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嚐君,準備讓他擔任治理國家的重要官職。可是,梁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嚐君不要答應。梁國派人請孟嚐君去治理梁國的消息傳到齊王那裏,齊王非常著急,就趕緊派人請孟嚐君回齊國當相國。馮諼要孟嚐君向齊王提出希望能夠擁有齊國祖傳祭器的要求,並且將它們放在薛地,同時興建一座祠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祠廟建好後,馮諼對孟嚐君說:“現在屬於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從此以後你就可以墊高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

孟嚐君果然沒有看錯人,馮諼的手段確實非常高明。他不讓孟嚐君把自己交付給任何一方,不明示自己將會為哪一方效力,看上去搖擺不定,實際卻同時擁有了多個可以投奔的去處。這遠比急急向一方表明忠心要聰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