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字數(參考資料《周易》)(2 / 3)

《周易》在西漢時期就被列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之首。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書時亦不敢毀傷它。

《周易經》研究被稱為《易經》或“易學”,早就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緯編三絕,而為之傳。”上下五千年,《易經》代代相傳,釋家林立。許多學者皓首窮經,考證訓詁,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為大觀。

《周易》研究流派紛呈。他們互相爭鳴,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長補短。春秋時期,筮法上出現過變卦說,取象說,取義說,吉凶由人、天道無常說。戰國時期出現過陰陽變易說。漢代有象數之學(卦氣說,五行說,納甲說),魏晉唐時期稱玄學。宋明時期,又出現五大學派:理學派,數學派,氣學派,心學派和功利學派。又有人籠統地分為兩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陽剛。講“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強調修身以有用於社會。道家則重坤卦,重陰柔。講“大道若水,弱能勝強。”強調精神自由,以無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兩家都從《易經》發展而來,猶如長江黃河之水皆發源於青藏高原。

《易經》的科學內涵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承認和尊敬。易學研究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範圍內的顯學。盡管如此,《易經》裏仍然有許多不解之謎,連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闕如。

[編輯本段]

《周易》是迷信還是企業管理寶典?

《易經》誕生於三千年前,從伏羲八卦算起,易學的起源最少也有七八千年的曆史,可企業管理是近代和現代的問題;他們之間有何關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法歸宗。易乃中國文化之源,誕生於甲骨文之前,是我們的祖先對待天文、地理、曆史和生活環境的經驗寫照。因易而成道、儒、釋,道學崇尚自然,儒家崇尚倫理,釋佛崇尚覺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係辭雲:“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天人合一”,“內聖外王”,“內外兼修”…… 因易而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一脈相傳,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形成了穩定的社會結構,使華夏兒女得以休生養息、安居樂業薪火相傳,塑造了富於創造和頑強的民族精神,哺育了一代代英雄兒女......

麵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化的市場競爭,企業的競爭實際上是核心競爭力的競爭,是國際化的競爭。企業競爭的背後已經是文化的碰撞、交融、融合。中國的企業隻有依靠得天獨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才有可能吸收外來文化,才能塑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不難理解,為何近幾年來,國內外企業界興起對《易經》、《老子》、《論語》、《孫子兵語》等中國古代典籍的研究熱,這時管理發展趨勢要求的反映。很多管理專家已經認識到《易經》本質上是一種哲學,是以易經及易學思想為核心的管理哲學,從管理的自身發展曆程上來看,21世紀將由科學管理走向哲學管理,這種發展趨勢必然要求管理哲學的興起和文化的回歸。《易經》PK現代企業管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編輯本段]

《周易》對現代企業管理有哪些作用?

乾泉先生認為,有人說中國沒有自己的管理,而乾泉教授認為中國幾千年前不但有管理,而且還有自己的管理哲學。中國有著博大精深的管理文化。但是文化也是要進化的,文化隻有在交流、重組、融合中才能夠創新。但是,沒有自己的文化母體,談何交流,拿什麼來與西方文化重組。中國管理的現代化,應當是有自己特色的中國化。企業管理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它應該是民族文化在企業行為中的表現。忽視民族文化、片麵模仿西方管理的必然結果就是:邯鄲學步,不僅學不好西方的管理科學,最後連自家的珍寶也會丟失,給企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易學思想當可為中國化的企業管理提供崇高的價值理念和指導。《易經》原理貫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著中國文化在漫長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對自然、人生和社會規律規律探索的經驗成果。易道的核心就是把對世界的認知和自身的價值,在實踐操作的基礎上密切結合的一種決策管理模式,包含著許多具體的經營策略。

[編輯本段]

《易經》是中國管理哲學的核心

乾泉先生認為,“中國式管理”這個詞這幾年比較熱,乾泉的主張是多談“中國管理哲學”,少談“中國式管理”。《易經》與中國管理哲學的關係嗎?對中國現代企業管理有怎樣的價值呢?

易學的實質就是管理哲學,易學的自然法則、結構決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結構模型,在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應用價值。不但包含了豐富的人文科學精神和價值倫理原則,還包含了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法則,蘊涵著豐富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模型。易學思想對現代管理學研究的領導、計劃、預測、決策、組織、平衡、溝通、變革、控製等管理元素和企業資源,具有係統分析、科學診斷、統籌優化和戰略架構的功能。我們堅信並預言,易學將會從曆史的失憶中醒來,以其豐富的自然哲學和辯證哲學的元素和宇宙全息屬性,能夠為中國和諧哲學的建構提供戰略平台,也將對中國文化的傳承、重塑和崛起提供精神理念和價值指導。

[編輯本段]

《周易》與中國文化結構和企業文化

乾泉先生認為,中國的文化結構決定了中華民族特有性格,決定了我們整個民族的思想精神和文明傳承。從伏羲到三皇五帝,再經過西周、東周,曆數幾千年,直至春秋戰國時期,以易學為起源,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麵,出現了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提出的“九流十家”之說。“九流”是指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和雜家。從管理哲學上講,百家之中主要是五家,即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以孫武、孫臏為代表的兵家,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在他們的哲學思想中,蘊含有極其豐富的辯證思維方式和易理之道。先秦以後的曆代政治家和哲學家,秉承易學和五家思想傳統,在他們的“文集”中進一步闡釋和總結出了中國的治國管理之道。中國曆代文人學者浩瀚的作品中,有深邃而睿智光芒的說理深邃的政論、奏議、書信、雜說,蘊含著豐富的中國管理思想。係辭中道: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成就,無不閃耀著易學和合人文精神與可大可久的生命哲學智慧。

中國文化傳統與中國文化文化的建設有哪些關係?很多專家和企業家已經認識到,一流的企業做文化,二流的企業做標準,三流的企業做品牌,四流的企業做服務,末流的企業做製造。按照係統科學原理,結構決定功能,易學的結構決定了中國的文化特征和華夏文明的核心價值。同樣的道理,企業文化決定著企業的特征和企業的發展,企業的變革不能忽視企業文化的變革,更不能脫離中華文化的大背景。隻有積極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優秀基因,整合西方先進文化元素,結合企業自身資源條件,建設起頗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才有可能塑造起自身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編輯本段]

《周易》:企業基因與組織變革

乾泉先生認為,作為社會組織主體的現代企業,其所賴以生存的市場環境、技術環境、生產環境、人力資源環境、信息環境等均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資源與環境、發展與競爭、市場與技術、經營與法製、效益與責任、管理與人性等矛盾問題越來越難以調和,甚至逐漸成為製約企業成長和經濟發展的瓶頸;組織生涯目標與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的現實衝突,企業官僚隻注重過程細節的本位主義,忽視企業運作的整體性,部門間互相製肘,管理者常常越位、缺位、錯位,過度管理與管理盲點並存,企業創新管理缺失,組織變革乏力;管理原則、管理理論、管理行為往往與管理目標和結果相背離,信用、信任、信譽的危機就像病毒一樣侵襲著企業的肌體,產業發展周期、產品市場周期、技術變革周期成為決定著企業生長周期的宿命;當代西方管理文化和管理行為模式正麵臨著文化“移植”和文明衝突帶來的嚴重的“排異反應”。

乾泉先生認為, 麵對企業變革的迷思合困惑,《易經》的不易、變易、簡易的“三易”原理,為現代企業組織變革、運營創新、戰略決策、經營診斷、信息化管理等提供了很好的管理工具和技術平台。通過研究比較《易經》和現代管理科學的信息哲學語言符號,盡管易經產生於五千年前的東方大地,現代管理思想產生於近一二百年的西方歐美,結果發現這兩個理論係統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和包容性。企業組織的係統結構和易經的八卦結構竟然吻合。由此,推斷出企業組織基因模型理論假設,企業基企業組織的DNA決定著企業的性格特征、成長速度、健康狀況、相貌美醜、體格素質、發展形態等,企業組織的行為和生命周期受到組織遺傳基因DNA的和競爭環境的交互影響,組織成長的過程無形中在自覺與不自覺地遵循著組織基因原理,其基本規律符合自然管理法則。如果掌握了企業組織基因密碼的基本規律,有利於企業文化、戰略決策、組織架構、經營管理的診斷分析,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企業運營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實現快速成長。

乾泉先生認為, 《易經》、太極、八卦、64卦、陰陽五行為我破解企業組織基因密碼提供了直接的物理模型。在此基礎上,可以全麵解析企業、政府等各類社會組織DNA的密碼結構規律—即企業文化結構,幫助我們了解企業組織的孕育、誕生、成長、發展、衰亡等不同生命周期的基本規律,了解企業組織擴張、並購過程、管理創新等經營行為中企業文化的作用,掌握企業組織文化的管理解析、評價診斷方法,科學規劃願景目標和組織生涯,以期主動引領和把握組織創新變革、戰略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升組織核心競爭能力和組織文化。

中國易經協會主席陳帥佛說<<周易>>

一陰一陽之謂道。對於周易,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有句話這樣說的,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人的命運就好比一個多元方程,一個方程幾個未知數。八字並不決定命運的全部,風水也不是,各人的後天努力也很重要,所以我認為人的命運應該是定數中有變數:好比上麵的方程,有常量(比如有的人家庭富裕,有的窮,這是生來就固定的),有變數(個人後天努力、機遇、貴人等)。正是因為各種變數,預測難免存在誤差,預測能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準確率已經很了不得了。中國的老祖宗給我們後輩人留下了豐富的寶貴財富,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往往是精華與糟粕共存。對於術數學習者而言,最困惑與煩惱的並非手頭缺乏學習資料,而是恰恰相反,老祖宗留給我們太多資料了,讓人無所適從,不知道哪些正確哪些錯誤。如果選擇不對,可能浪費很多年寶貴光陰都難入門.周易作為一門學問能夠留傳千百年,必然有其精華和其吸引人的地方,我們沒有必要死死抓住古人某理論中的糟粕來進行無限放大而全盤否定之。不可否認,極少數在街頭巷尾招搖撞騙之流敗壞了易學的名譽,正如偽科學者敗壞了科學的名譽一樣,這也是周易被一些人詬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編輯本段]

江南易林:《淺談周易與科學的區別》

談到周易,就必須談到科學,就如同提到白天,就必須談到黑夜一樣。我們經常會說某個東西科學或者說它不科學。什麼叫科學?科學包含很多學科,像物理、化學、數學、生物、電子、醫學等等。當我們說某某東西不科學的時候,往往隱含的意思是說這個東西“不屬於科學範疇”或“無法用科學某學科的理論知識來解釋”。比如,神仙鬼怪等被指責為不科學,這個“不科學”不僅僅包含著“不合乎科學邏輯”的意思,還包含著“荒謬、錯誤”的意思。現在人們似乎忘記了“不科學”這個詞語的本來含義,而變成了一個完全的貶義詞。

如果世界上不存在著周易這麼學問,那麼人們對“不科學”這個詞語的上述理解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可惜世界上偏偏還有周易這門古老的學問。周易與科學的關係,正如電池的正負級一樣,兩個都不能偏廢。周易並不屬於任何一門科學學科,說周易不科學是非常正確的,但這個不科學不能理解成“荒謬”或者“錯誤”。

就拿黑和白來說,你總不能這樣說:黑,你這個東西,為什麼一點都不白呢?或者反之說,“白,你這個東西,怎麼一點都不黑呢?”這樣的說法同我們說周易不科學,或者科學不周易沒有兩樣。如果周易是一個人的話,聽人家說他不科學,他老人家一定會笑到噴飯的:老子為什麼非要是科學?科學是我老婆,我要是科學,我豈不成同性戀了?!

a 上麵是江南易林----<淺談周易與科學的區別>裏的理論的前三段,我認為這幾段純粹是謬誤,如果說我這是斷章取義也行,不過說斷頭取義應該更恰當.

b 就拿黑和白來說,你為什麼不能這樣說:黑,你這個東西,為什麼一點都不白呢?或者反之說,“白,你這個東西,怎麼一點都不黑呢?”.不是這個問題邏輯有問題,而是它太簡單了,傻子都知道,所以沒人說而以,結果你提出來了.是的,電池的正負極是不能都偏廢,但是周易和科學的關係,應該是一種文化,一種哲學或是藝術和科學的關係,兩者都不能偏廢,科學和迷信才是電池的正負極.你的這前三段理論純粹是江湖算命騙子拿<周易>以哄騙錢財,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詐政治手腕做辯護.你可夠奸詐的,就是有點傻! (c與迷不迷信無關,迷信隻是我們生存在充滿科學的世界裏的定義罷了。道教本是中國自己的一種土生土長的文化,《周易》以道為基礎,我覺得自有他的道理,發展了那麼多年了,我們如果隻是因為自己接受的所謂的科學的觀點來對待古老的文化,我們可能會是淺陋和不完善的,周易與科學,即使不是獨立的那麼也會是都擁有彼此所不具備的東西的,如果說科學是清晰和精準的;那麼周易映應的應該是一種模糊的,範圍性的東西。我更認同後者,正如世界上沒有絕對真值一樣,這種範圍性的把握其實是更加客觀和準確的!中華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們不要完全舍棄,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中華的絢麗文化發揚光大~)

看了a 和 b兩段的文章後,請網友通過\"編輯本段\"按鈕,在後麵的括號裏留言並作指導和批評:( ) 謝謝!

周易與科學的差別

周易與科學的差別可以用一句經典的話來定義和解釋:行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周易討論的是道,現代科學研究的是器。

那道和器又有什麼差別呢?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看病。西醫看病很程式化:開了處方之後,驗血,驗尿等等然後開方抓藥,過程中離不開各種儀器。而中醫看病,主要是“望聞問切”,不用儀器分析。而中西醫診斷病人之後得出的結論也不大一樣,西醫得出各種含量、指標參數。而中醫得出的結論是相對比較模糊的概念,比如中醫上有個“陰虛濕腎”的結論,什麼叫陰,什麼叫虛,陰和虛到什麼程度?各占百分之多少?對這些中醫是不會去定量的。

對自再然科學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任何一門科學都有其前提假設。比如歐幾裏德的幾何學就是建立在幾條公理之上進行推理的,這些公理是不需要證明的,如果你不相信這些公理,那你就根本沒法去利用這麼學科。

中國道的公理或者說假設是什麼呢?我認為,天人合一算是其中一個公理。看看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方麵,幾乎都滲透著天人合一這一思想。從古代黃帝明堂天圓地方的結構,到風水裏麵法天象地的思想,到梅花易以心合天的思路,再到八字命理方麵的天地人三才理論,都講求人與天的融合。

算卦與科學實驗的一個最大區別就在於算卦的結論具有不可重複性。梅花易等算卦方法尤其如此。科學實驗隻要嚴格遵循的相應的實驗條件和操作規程,無論誰來操作試驗都能得出相同的結果(除非試驗者操作失誤等人為失誤),而算卦,除了考慮排演出來的卦象,還得考慮算卦的時間和環境,甚至是算卦者的感受。

周易描述的世界是靈動的,普遍聯係的,天、地、人三才高度融合,息息相關。我想到一個近似的比喻,地球上萬事萬物好比一個個有一定波長的超級敏感波源,大家都在一定範圍內波動著,每個波有各自的波長,互相幹擾和衍射著,整個世界就是各種波綜合作用後的效果。改變了其中的一波,必然就會對其他波產生影響,這影響會互相傳遞。

有人說,算卦占卜時,讓人抽簽、出字、報數來預測吉凶,這樣豈不是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偶然性?我想,假設“自然”也是一個人的話,它聽到偶然性這個詞語肯定會笑出聲來的。試試想看,什麼地方不存在偶然性呢?我們每個人對照自己的親身經曆想想看,你認識並選擇自己的婚姻伴侶,或是成就自己的事業,或者遭遇某種不幸,其實很多都是偶然的因素導致的。如果把我們當初的各種抉擇打散重新組合,完全可以構成各種各樣絢麗多彩的人生圖景,但是我們最終卻隻能是現在這個樣子,其中必然錯過很多,有得到很多。

算卦也是如此,算卦是不講如果的(除非你是個作家,在寫穿越類小說),一旦人起心動念,數理就會存在於其中。人一旦有所抉擇有所行動,必然會伴隨著吉凶悔吝。偶然之中蘊含著必然,

比如有朋友出字算卦應驗了,他會說如果我當時不出這個字,那結果豈非不一樣了?但是,既然你有很多選擇,為什麼偏偏你讓測的是這個字而不是別的字?你拿出這個字,也是一種機緣。同樣的,如果你拿同一個字去找幾個人算卦,結果也不可能一樣,因為根本上你因為一件事情多次去占問本來就不符合周易占筮的原則(初筮告,再則瀆,瀆則不告)。

說到算卦,尤其是用梅花易算卦,非常講求外應。就是說,一個卦算出來之後,並不是僅僅根據卦象來斷吉凶,還要根據算卦時外在的環境條件來綜合判斷,所以即便是問同樣的問題,因為算卦時的時間、地點等外應不同,結論自然也不同。比方說問求財,算卦時算卦者正好看到一個人打碎一隻碗,這種情況下,就算卦吉,事情最後可能也不吉,碗的破碎是一個很不好的征兆(關於征兆請看本人博客中的小文《江南易林談周易-關於預兆的故事》鏈接:www.tianyablog./newblog/post_show.asp?idWriter=10348460&Key=514326887&PostID=8485200&BlogID=84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