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雁陣優勢,團隊出業績 (2)(1 / 2)

雙贏才能避免勞而無功,獨占易紛爭,分享才能共利,在企業裏,任何的成功都是群體團結勞動的結果,僅僅靠一個人是不會幹出任何事業來的。學會與別人分享、合作,實現工作上的雙贏,才能收到1+1>2的效果。

與其為占有而窮其心誌,倒不如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快樂。當我們摒棄自私的行為,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幫助了自己。

合理授權: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

某個管理學家死後,很幸運地到了天堂:天堂裏其實沒有什麼事可做,管理學家感到很無聊,於是,他想學點什麼東西:學什麼呢?天堂裏也似乎沒有什麼可學的啊;就在他思考著學什麼時,上帝來到了他的麵前:哦,有了,上帝管著天下那麼多人和天上那麼多神.可他並不覺得累,一定在管理上有獨到的秘訣,我何不向上帝學管理呢?

他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請教:“上帝,請問你管理那麼多人和那麼多神,你是如何管理的?你的精力夠嗎?”

上帝笑了笑說:“我隻管兩頭——源頭和結果,至於中間,那是他們自己的事廠;上帝如何管理兩頭呢?就是授權和考核,至於過程嘛,讓被管理者“自我管理”。

對了,上帝最後還說了一句話:“親力親為的管理者,是賤骨頭,生就的奴才,不配做管理者!”

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即使“日理萬機”,要把所有的事都照顧過來,都辦好,那也是不可能的。領導者應拿出一部分權力分給屬下,自己要做的隻是以權統人。

在我們身邊,常可看到這樣的領導,勤勤懇懇,早來晚走。無論大事小情,樣樣親力親為,的確十分辛苦,但所負責的工作卻常常雜亂無章,眉毛胡子亂成一團。而這些領導則像陀螺一樣,從早轉到晚,你問他在忙什麼,他可能張口結舌。事事都管、都抓,結果必然是什麼也管不好。

柯維博士認為:“現代社會許多大小公司的老板、部門主管早已被信息、電訊、文件、會議掩蓋得透不過氣來。幾乎任何一項請求報告都需要他審閱,予以批示,簽字畫押,他們為此經常被搞得頭昏眼花,根本無法對公司重大決策做出思考,在董事會議上他們很可能是最為無精打采的一類人。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管理者嗎?有必要要求他們過目每一份文件嗎?細到內務部門發文稿這類小事,都有可能擺上他們的辦公桌,而又為等待他的批閱,這項工作也許會拖到下個禮拜,直等到老板自己沒有稿箋可用的時候,他才會想起叫來內務總管訓斥一頓。而積滿灰塵的報告會使局麵變得非常之尷尬、不愉快。

隻有無為的管理者,才是真正卓越的管理者。所謂無為,絕不是無所作為,絕不是放棄管理,而是基於對生命成長規律的理解,去尊重你的員工,愛護你的員工,支持你的員工。所以,無為而治,看似無為,其實意味著你對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胸懷博大的愛。

陳平年輕時就協助劉邦打天下,可說是劉邦的作戰參謀,對劉邦取得成功貢獻頗大。陳平晚年被漢文帝任命為宰相。有一天,文帝召見陳平和另一位宰相周勃。在古代原則上宰相大多是雙數。文帝首先問周勃:“你經手的裁決事件,一年約有多少件?”周勃回答:“臣不肖,對這件事不甚清楚。”文帝又問:“那麼,國庫一年的收支大概多少呢?”周勃仍然回答不出,以至於汗流浹背。

接下來文帝又問陳平同樣的問題。陳平回答:“關於這些問題,我必須詢問負責人才能知道。”文帝又問:“誰是負責人呢?”陳平回答:“裁判事件的負責人是司法大司,國庫收支的負責人是財政大臣。”文帝步步緊逼:“倘若所有職務都各有所司,那麼宰相又負責些什麼呢?”陳平冷靜地回答:“宰相要使百姓各得其所;對外要鎮撫四方的蠻族與諸侯;對內則要督促所有官吏做好分內工作。”文帝聽完這番話,不由得點頭稱是。

不久,周勃引咎辭職,此後便由陳平一人獨擔宰相大任。而其一向的作風,正如他自己告訴文帝的,是針對每個人的才能賦予其應做的工作,自己則加以督導,這不也是一件更重要的工作嗎?陳平因指揮得當,被譽為名相。從陳平的行為可以看出,領導者不必事必躬親,事無巨細地過問,該放手的就要放手。

授權是否合理是區分領導者才能高低的重要標誌,正如韓非子所說的那樣“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領導者要成為“上君”,就必須對下屬進行合理地授權,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

通用前CEO傑克·韋爾奇也曾說:“我們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寄希望於我們挑選的人才,而我的工作就是挑選合適的人才。”

下放自己手中的大部分權力給各主管以及每一個員工,讓他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優勢,有權力決定自己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不必千篇一律。授權的結果就是要讓下屬全都行動起來,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使之更趨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