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怎麼成功的人,也會有不順心的時候,也會有徒勞無功的時候,也會有磨難的侵擾,但這些人不會太在意這些逆境的信息,而是將其視為不完美的結果,並且坦然麵對,累積這些“結果”,達到最後的成功。
為什麼拿破侖能夠突破重重阻力而叱吒風雲?為什麼海倫·凱勒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心中依然有光明之夢?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他們都經曆過一個又一個的磨難,並且在磨難的打擊中迅速成長起來。也正因為如此,偉人們鎮定自若,“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猛虎趨於後而心不驚”。
某地有一條大河,河的旁邊有一個水潭,水潭裏有很多魚,潭邊經常聚集著一些釣魚的年輕人。但是一段時間,他們發現有一個奇怪的漁夫,他在潭邊不遠的河段裏捕魚,那是一個水流湍急的河段,雪白的浪花翻卷著,一道道的波浪此起彼伏。這是一段魚根本不能遊穩的河段呀,怎麼會捕到魚呢?年輕人百思不得其解,便覺得這個漁夫很愚蠢、可笑。
有一天,有個好事的年輕人終於忍不住了,他放下釣竿去問漁夫:“魚能在這麼湍急的地方留住嗎?”漁夫說:“當然不能了。”年輕人又問:“那你怎麼能捕到魚呢?”漁夫笑笑,什麼也沒說,隻是提起他的魚簍在岸邊一倒,頓時倒出一團銀光。那一尾尾魚不僅肥,而且大,一條條在地上翻跳著。年輕人一看就傻了,這麼肥這麼大的魚是他們在深潭裏從來沒有釣上來的。他們在潭裏釣上的,多是些很小的鯽魚和小鰷魚,而漁夫竟在河水這麼湍急的地方捕到這麼大的魚,年輕人愣住了,更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漁夫笑笑說:“潭裏風平浪靜,所以那些經不起大風大浪的小魚就自由自在地遊蕩在潭裏,潭水裏那些微薄的氧氣足夠它們呼吸了。而這些大魚就不行了,它們需要水裏有更多的氧氣,沒辦法,它們就隻有拚命遊到有浪花的地方。浪越大,水裏的氧氣就越多,大魚也就越多。”
在常人的意識中,風大浪大的地方是不適合魚生存的,所以故事中的年輕人捕魚會選擇風平浪靜的深潭。但他們恰恰想錯了,一條沒風沒浪的小河是不會有大魚的,而大風大浪恰恰是魚長大長肥的唯一條件。大風大浪看似是魚兒們的苦難,實際上恰是這些苦難使魚兒們茁壯成長。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磨難就是財富,受宮刑之辱的司馬遷痛定思痛,寫出了千古名篇:“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