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小時候的一件事令她終生難忘:那時她父親失業了,全家靠吃魚市上賣剩的魚雜碎過活。有一天,她在一商店的櫥窗內看到了一隻帶紅色塑料花的小別針,頓時她便發瘋般地迷上了它。瑪麗趕緊跑回家去央求媽媽給她一毛錢。
母親歎了歎氣(在當時一毛錢能買一磅魚雜碎),表現出很為難的樣子。這時候旁邊沉默的父親說:“給她錢吧,要知道這麼便宜的價格就能買到的是永遠閃光的金子。”
就這樣瑪麗得到了她鍾愛的小別針,這件“珍貴”的禮物令她開心了好一段時間。這件事也給了她的爸爸媽媽一個啟示:用不太多的錢能給家人帶來快樂是值得的。
當然,錢,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需要精打細算地將衣食住行小心翼翼地考慮進去,因此,在麵對孩子或他人有類似的要求時,他們的態度大多與那位父親截然相反。
他們可能會對孩子說:“一邊玩去,別煩人”,或幹脆趁此機會對孩子進行一番諸如“家裏並不富裕、學會體諒家人”的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或者對自己說“還是省省吧,這也不便宜”、“以後有錢了再說”,這麼做,他們看似很周全,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失去很多他們本可以給孩子或自己帶來的快樂,使心靈在拮據的機械度日中越來越麻木。
我們應該改變這種過度“節儉”的意識。要知道,在某種意義上,與快樂比起來,金錢是第二位的。隻要有眼光,看準了那些能使你幸福快樂的東西,就應勇於用金錢去交換。在很多時候,我們用錢所換來的幸福感遠遠大於同樣數額金錢帶來的快樂。有時候,這些錢還能令我們的夢想得以實現,給我們帶來無數的快樂和滿足感。
妮娜的獨生子很小時就顯示出音樂的天賦,曲調一聽便能記住,自己還能在鋼琴上編歌,對音樂已經到了迷戀的程度,他還立誌要成為音樂家。
妮娜夫妻倆為使他能得最好的教育,不惜驅車60英裏送他到鄰近的一城市去就學。當然,為此他們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妮娜每晚去公司替同事加夜班,而身為教師的丈夫,課外在家中開設課堂以增添收入。
終於,他們的兒子獲得了兩個音樂學院的獎金,在幾個美國最好的管弦樂隊中演奏過後成了一名音樂家。如果當初他的父母為了省錢給他請個價格低的二三流教師,他就不會有這樣的成果了。
對經濟並不寬裕的家庭,更要注意滿足孩子或其他家人的願望。要知道,如果你在其他方麵稍微克扣一下,也許就會使他們得到值得畢生留戀和回憶的幸福和快樂。
若幹年後,回憶起來:他們會說我童年最快樂的一天是在迪斯尼樂園度過的;我對那一年的聖誕禮物記憶很深,我怎麼也忘不了小時候全家人一起去滑雪時的快樂……
這些都可以用錢輕鬆換來,並且給他們留下了無限幸福的回憶,與此相反,當我們熱衷於攢錢的時候就會與這些快樂的機會擦肩而過,甚至會遺憾終生。
一位60多歲的老教授就曾傷感地說,在年輕的時候,我沒什麼錢,也想不到花錢去享受一下人生,太太想出去旅遊,但我那時隻想著攢錢,所以一直沒有去,現在老了,退休了,有時間了,經濟上也比較寬裕了,卻沒有了精力,想走也走不遠了。
所以,別在去算計怎麼為未來省下一點點也許無足輕重的小錢來讓現在的自己或家人感到受到委屈,人生不過百年,理應追求幸福和快樂,等到失去這些機會再去追悔時就後悔莫及了。真正聰明的人正是那些懂得怎樣把金錢轉換成快樂的人。正如溫斯頓·丘吉爾所說:“聰明的人能夠很好地安排有限的收入,他們會享受到用錢的滿足感,但絕不會為錢所用。”
別再猶豫了,趕快去組織一下蓄謀已久的春遊或給自己買一件垂涎三尺的禮物,也許這會讓你的存折裏的數額少那麼一點點,但卻能提高了你生活的情趣和質量,真真切切地帶給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