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訓禪師在廬山參學時,有天動念想下山,便向歸宗禪師辭行。
歸宗禪師問道:“你要到哪裏去?”靈訓照實回答:“回嶺中去。”
歸宗禪師關懷地說:“你在此參學一十三年,今天要走,應該為你說些佛法要領,等你把行李收拾好,再來找我吧。”
靈訓禪師於是把行李放到門外,去見歸宗禪師。
歸宗禪師招呼道:“到我前麵來!”靈訓走上前來。
歸宗輕輕說道:“天氣嚴寒,途中善自珍重。”靈訓禪師聽後,頓然徹悟。
世間本為迷途,每個人都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誘惑時時處處都有,天氣不可謂不寒冷,佛性在人心中,隻能由自己善加護持,再大的試探誘惑都隻能自己去闖。每個人生下來,就像是護法金剛,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世界,守護心中的珍寶。怎麼能不善加珍重?
我佛慈悲,故常有“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說法,人生本就是一段苦旅,一路走來,酸甜苦辣,百般滋味。那該如何珍重自我、修身養性呢?最重要的是要“看破、放下”,唯有如此,才能“自在”。
所謂“看破”,就是看破紅塵。佛禪所指的“塵”,意謂汙染,謂塵能汙染人的真性。“塵”又與“境”同義,指外部一切感知的事物,並非真正的客觀實在,屬於虛妄的。所以紅塵又被指為虛幻的塵世間。看破紅塵,就是看透塵世的虛妄汙濁,不與之同流合汙,而做到達觀、灑脫。
所謂“放下”,就是把煩惱放下。煩惱來自雜念和妄執。能達到解脫自在、了無牽掛的境界,便是“放下”。
所謂“自在”,是指空寂無礙。《法華經·序總》曰:“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注雲:“不為三界生死所縛,心遊空寂,名為自在。”
世間之事,紛繁蕪雜,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世人受其所累,因而少有人能大徹、大悟,也便少有大解脫。陶淵明有詩曰: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安心”。做人倘可如此,便可謂“高潔之士”。煩惱與雜念如野草,要想除掉,方法隻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麵種上莊稼。同樣,要想讓靈魂無紛擾,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它。自省、自我提升,保持高貴豐盈的心靈,那些雜草自然就會消失。
茫茫人海,坎坷人生路,雖不可人人皆大徹、大悟、大解脫,但若你勿忘修身養性,便能長保平安,靈魂無憂。
生命易逝,此生一旦不能善加保護,再想得到人身,已是枉然。所以,還是讓我們在塵世間修身養性,擺脫煩惱,尋找真正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