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6章 目標給了我們生活的目的和意義(1 / 1)

法蘭克博士是市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雖然已經70歲高齡了,卻保有相當年輕的體態。有個年輕人去采訪朱利斯·法蘭克博士保持這種心態的秘訣。

“我在好多好多年前遇到過一個中國老人,”法蘭克博士解釋道:“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在遠東地區的俘虜集中營裏。那裏的情況很糟,簡直無法忍受,食物短缺,沒有幹淨的水,放眼所及全是患痢疾、瘧疾等疾病的人。有些戰俘在烈日下無法忍受身體和心理上的折磨,對他們來說,死已經變成最好的解脫。我自己也想過一死了之,但是有一天,一個人的出現扭轉了我的觀念——一個中國老人。”

年輕人非常專注地聽著法蘭克博士訴說那天的遭遇。

那天我坐在囚犯放風的廣場上,身心俱疲。我心裏正想著,要爬上通了電的圍籬自殺是多麼容易的事。一會兒之後,我發現身旁坐了個中國老人,我因為太虛弱了,還恍惚地以為是自己的幻覺。畢竟,在日本的戰俘營區裏,怎麼可能突然出現一個中國人?

他轉過頭來問了我一個問題,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卻救了我的命。

年輕人馬上提出自己的疑惑:“是什麼樣的問題可以救人一命呢?”

“他問的問題是,”法蘭克博士繼續說,“你從這裏出去之後,第一件想做的事情是什麼?這是我從來沒想過的問題,我從來不敢想。但是我心裏卻有答案:我要再看看我的太太和孩子們。突然間,我認為自己必須活下去,那件事情值得我活著回去做。那個問題救了我一命,因為它給我活下去的理由!從那時起,活下去變得不再那麼困難了,因為我知道,我每多活一天,就離戰爭結束近一點,也離我的夢想近一點。中國老人的問題不隻救了我的命,它還教了我從來沒學過,卻是最重要的一課。”

“是什麼?”年輕人問。

“目標的力量。”

“目標?”

“是的,目標,企圖,值得奮鬥的事。目標給了我們生活的目的和意義。當然,我們也可以沒有目標地活著,但是要真正地活著,快樂地活著,我們就必須有生存的目標。偉大的艾德米勒·拜爾德說:‘沒有目標,日子便會結束,像碎片般地消失。’目標創造出目的和意義。有了目標,我們才知道要往哪裏去,去追求些什麼。沒有目標,生活就會失去方向,而人也成了行屍走肉。人們生活的動機往往來自於兩樣東西:不是遠離痛苦,就是追求歡愉。目標可以讓我們把心思緊係在追求歡愉上,而缺乏目標則會讓我們專注於避免痛苦。同時,目標甚至可以讓我們更能夠忍受痛苦。”

年輕人猶豫地說:“目標怎麼讓人更能夠忍受痛苦呢?”

“嗯,我想想該怎麼說……好!想像你肚子痛,每幾分鍾就會來一次劇烈的疼痛,痛到你會忍不住呻吟起來,這時你有什麼感覺?”

“太可怕了,我可以想像。”

“如果疼痛越來越嚴重,而且間隔的時間越來越短,你有什麼感覺?你會緊張還是興奮?”

“這是什麼問題,痛得要死怎麼可能還興奮得起來,除非你是被虐待狂。”

“不,這是個懷孕的女人!這女人忍受著痛苦,她知道最後她會生下一個孩子來。在這種情況下,這女人甚至可能還期待痛苦越來越頻繁,因為她知道陣痛越頻繁,表示她就快要生了。這種疼痛的背後含有具體意義的目標,因此使得疼痛可以被忍受。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已經有個目標在那兒,你就更能忍受達到目標之前的那段痛苦期。毫無疑問,當時我因為有了活下去的目標,所以使我更有韌性,否則我可能早就撐不下去了。”

人們總以為舒適和富裕是快樂的基本要求。然而,事實上,真正會讓我們感覺快樂的卻是某些能激起我們熱情的東西。這就是快樂的最大秘密——缺乏意義和目標的生活是無法創造出持久的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