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個性的控製(1)(1 / 3)

控製情緒的要訣

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時好時壞。戴爾·卡耐基說:“學會控製情緒是我們成功和快樂的要訣。”實際上沒有任何東西比我們的情緒也就是我們心裏的感覺更能影響我們的生活了。

人們每有所失如友情、愛人和自尊心等就覺得傷心。你覺得傷心時,應設法找出失掉的是什麼?這種喪失對你有什麼影響?所喪失的曾經滿足你哪些需要?失掉了今後能在哪裏取得補償?你覺得傷心,而且知道是誰令你傷心,應該怎麼辦?如果可能,就去找那個人當麵直說他傷害了你、怎樣傷害了你和為什麼你有這種感覺。為什麼告訴他?因為不論你是否喜歡,你的情緒一定要以某種方式發泄出來。倘若不向引起你情緒惡劣的人發泄(向他發泄是應當的),這些惡劣情緒就會隨時隨地發作。往往發作的地點與時間都不對。妻子不在吃飯時向丈夫說出真心話,而在廚房裏摔碟子,就是例子。最好是在情緒開始惡劣時就向引起你這種情緒的那個人說明。

人們在恐怕受傷害或有所喪失時就會變得焦急(憂慮、恐懼、緊張)。17歲的瓊安在她母親進醫院檢查和接受小手術時,家人為了不想讓她擔心,對她母親的病況諱莫如深。

瓊安惟恐會有最不幸的事發生,開始懷疑每個打來的電話都可能傳達壞消息。她非常焦急,僅能勉強應付學校和家裏的工作。最後別人把她母親的真相告訴了她,她便覺得好過多了。

如果你感覺焦急,就應設法確定你恐怕喪失的是什麼——是不是別人的愛或照顧?是你對境況和對自己本身的控製?還是你自己做人的自尊心和價值感?想一想有什麼能幫助你防止損失,或幫助你準備應變。

不要因為想來太可怕而把它撇開。躲避你所怕的事,隻能把事情弄得更糟,問題更難解決。

被人得罪了,人們往往會發怒。你發怒的時候,要自問:“誰得罪了我?怎樣得罪的?

我對那個人說了些什麼?我本來要說些什麼?為什麼我沒有說呢?”忿怒和心靈受傷者,都應該即刻直接應付。例如哈裏和麥克斯兩人因為一隻狗而大聲吵架。哈裏首先罵狗,然後埋怨麥克斯的孩子,又抗議麥克斯開的盛大舞會吵鬧擾人。其實哈裏真正忿怒的原因是上次舞會沒有請他。而他和麥克斯說起來都是老朋友。“但是我們所開的並不是真正的舞會,”麥克斯解釋說:“隻是辦公室的同事一起玩玩,所以沒有請你參加,難道你就為了那回事?”

倘若有人觸怒了你,立刻對他講明,大多數人都會表示歉意而仍要和你繼續做朋友。

忿怒不能適當發泄,就會掉轉過來進攻你自己。一個人對自己發怒時,他就發生內疚而對每一件不順遂的事都歸咎自己。例如他可能以為自己未臻理想而使人失望。即使他覺得自己太無能而不敢替自己申辯,他還是可能會私下認為別人對他期望太高而憤恨他們。

李特爾太太一生都任勞任怨地待奉丈夫和三個兒子。她總是為他們的幸福甘願犧牲自己,忘卻自己的需要。但她暗自覺得生活空虛,從未做過任何使自己值得自豪的事。最後她開始受怨恨和忿怒的影響,不好好地服侍丈夫和兒子了。

她做事馬虎,不願幫忙。她的行為實是內疚心理的表露,是很多年前就應發出的心聲。

李特爾太太很難向家人發脾氣,她總以為發怒就表示不愛對方。其實忿怒和愛一樣都是人之常情。我們不應把情緒並予以解決應付,然後我們才能過有建設性的生活。

你怎樣對付內疚?隻要記住大多數內疚來自壓抑的忿怒,而忿怒又是因心靈受傷害而產生的,那麼解決的辦法應該是查出心靈所受的傷害,並找出造成傷害的原因,再把忿怒引回原來它應該發泄的地方。

一切情緒,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緒,都必須等它消了才會好。動感情是消耗精力的。

如果我們把精力花在驅除不愉快的心情上,便不可能有剩餘精力來應付生活本身的需要。

排除“製約”幹擾的刺激

假定你正坐在屋子裏看書,這時候電話突然響了。基於習慣和經驗,這是一種信號,你已經學會了服從。你連想都不想,也沒有決定什麼,就有了反應。你會從座位上跳起來,走到電話旁。外在的刺激已經使你產生移動,它已經改變你的精神傾向和情勢,或者決定你的行動方向。你本來計劃看一小時的書,現在由於外在的刺激而突然改變了。

“為了保持平靜的心情,”心理學家說:“你不要去接聽,不必服從它。隻要你願意,你可以不理它,繼續安靜地坐著,拒絕反應。”如果心裏有這種清晰的影像,可以幫你克服外在的騷擾。想象自己安靜地坐著,讓電話鈴繼續響,不理它的信號、不聽它的命令。

雖然你注意到它,卻不服從它。你也要清楚地了解外在的信號對你沒有控製力,不能使你移動。你過去服從它,產生反應,純粹出於習慣。隻要你願意,你可以養成不反應的新習慣。

另外你還要注意你沒有產生反應,並不是“你做了一件事”、表現一種努力,或抗拒、掙紮了,而是由於“什麼都沒有做”——完全放鬆。你要盡量放鬆,不去理它,不要聽它的使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