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圖安逸的思想。害怕艱苦,隻想享受愉快適意。這也是導致部分求取者擇業出現偏差的重要原因。有幾分耕耘,便有幾分收獲。人生猶如一個競技場,想不付出艱苦的勞動,便無法得到社會的承認。事實上,即使在環境較好的職業崗位上,隻圖安逸、享受也是不行的,因為任何一個企業的良好的生活條件,都來自於企業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企業良好經濟效益則來自全體員工的勤奮工作和開拓進取,圖安逸享受顯然是行不通的。
把握職業的期望值,在方法上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防止偏離自己的擇業目標。擇業目標的確定要從自身素質和社會需要來考慮。求職者在確立自己的擇業期望值的過程中,如果偏離自己的職業興趣、專業特長和實際能力去選擇,你就失去了自己的優勢,從而偏離自己的擇業目標。還有求職者明明在某一方麵素質不太好,卻要選那些對這方麵素質要求較高的單位或崗位;也有的求職者明明在某一方麵素質較好,卻輕易地放棄了對有可能發揮自己這方麵因素的單位或崗位的選擇,這不僅不利於自身的發展和成長,而且對社會和企業也是不利的。
二是防止期望值過高。有的求職者在擇業過程中,不顧自身條件的限製,眼睛死盯著“大西瓜”。實踐證明,擇業期望值過高最容易使人陷入兩種困境:一種是由於期望值超出現實太多而使你在擇業時屢屢失敗;再一種是即使你僥幸獲勝,也會因自身能力不及、工作無法勝任而處於被動的困難之中。
三是不要期望你必定能找到過去曾幹過的那種或那一類工作。如果你喜歡你的前一份工作,你會想:“我希望能找到與我原來的工作相同的那種工作,最好工作名稱也相同。”
或許你能如願以償。然而,你必須做好思想準備,因為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生活中,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上,各種工作也都瞬息萬變。你千萬不能苦苦期待能找到與過去工作一模一樣的工作。因此,人有必要把自己思想中給自己貼上的“職業標簽”撕掉(如“我是一個機械工人”等等),重新給自己下一個定義,比如“我是一個人,我能……”
求職成功者之所以能找到愉快而合心意的工作,就在於他們能隨時檢視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調整職業生涯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輕鬆地走向成功。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著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倆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無慮。於是,兩個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匹之多。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打算放下背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見林中閃閃發光,待上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扔掉肩上的麻布,趕忙邀同伴放下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挑黃金。兩個人終於有改變境遇的機會了。
然而,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願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空曠處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無處避雨,恰好被淋到。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完全無法再背得動,那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辛辛苦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正確的擇業期望值不是一下子就能確定的,通常采取“分步達標”和自我調整的辦法,以不斷調整擇業的期望值,再將總的期望值分解成幾個階段性目標,然後逐步付諸實施。在實行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所選擇的階段期望值過高,就把它移作下一個階段的期望目標。
所謂自我調整法,就是把其職業期望,按其主次分成不同的層次,首先滿足主要的需求,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客觀條件的變化,依次進行必要的調整,直到個人意願和社會需求二者相吻合為止。
別做工作的奴隸
隨著競爭的加劇和收入的普遍提高,在求職擇業過程中。眼睛盯著自己的薪水袋已成為往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個人的發展和前途上。
實際上,我們生活質量往往取決於我們工作的質量。但是,在選擇工作時,也不要把薪水看成自己的首要考慮因素,更應關注工作前景,即個人的發展和企業的前景。此種擇業觀念的改變將成為求職成功者和失敗者的不同之處。
在擇業時,如果一個人認為在這份工作上獲得的隻是老板支付給他薪水,而沒有比薪水更有吸收力的東西,這人注定是一失敗者。成功者的經驗表明:薪水不可能成為一個選擇工作的動機,還應該有更高層次的擇業動力,即個人的工作的前景。也許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他們都常常陷入這樣的誤區。薪水低的工作再有發展也不幹,薪水高的工作無發展也往上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