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報道(1 / 2)

佳多寶沒有直接去縣裏組織部報道,而是悄悄深入縣轄村屯,搜集了解第一手真實資料。

佳多寶要看看,這裏倒底有多窮。

楊樹村,是古山縣境內最貧困的村。

佳多寶的到來引起了村民的格外關注,無論是佳多寶的氣質還是打扮,在村裏人看來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佳多寶的到來驚動村支書葛玉壯。

雖然佳多寶謊稱遊客,但還是得到了葛玉壯的熱情接待。

麵對遠方客人,村民們非常熱情,就像對待家裏親人一樣,熱情招呼。

在這裏佳多寶感受到了農民特有的樸實無華和真心坦誠。

葛玉壯作為一村之長,熱情地把佳多寶讓進自己家裏。

映入眼簾的是一件低矮的土房。土房上麵鋪著陳舊的稻草,上麵還有一個燕子窩。

推開一扇破舊多縫的木門,裏麵光線很暗,佳多寶讓眼睛適應一會兒,才借著門口的光亮逐漸看清了屋內情形。

屋內的土牆被多年的炊煙熏得一片漆黑。

屋子分成左右兩間,左側是牛圈,雜草上散落著牛糞,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刺鼻的牛糞味道。右側是人住的地方,床鋪,床鋪居然是一塊塊木板搭在幾摞磚頭上,搭建而成。

屋中央,地麵上有三塊擺成三角形的青磚,上頭架著鐵鍋鍋,底下是燒過的灰燼。這,就是爐灶。

沒有桌子,沒有板凳。想要坐下隻能坐在床上或者磚頭上。

人畜同居?佳多寶驚訝得有些目瞪口呆,來之前,在他心裏想過這裏貧困的情景,可是這種情景他萬萬沒有想到。

這是村支書的家,其他家庭會是什麼樣?

村支書家裏除了老兩口以外,還有四個孩子。三女一男,最大的已經三十多了,最小的才十歲。老大老二兩個女兒已經外嫁,三女兒年方十五,沒有上學,而是在家幫著老兩口打理農活。最小的是個男孩,已經到了學齡前,也沒有上學。

據說,十裏八鄉沒上學的學齡前兒童很多,很普遍。原因隻有一個,沒錢!

村支書的老伴葛嬸非常熱情,噓寒問暖之後,便開始忙活著做飯。佳多寶一看他們的夥食,眼淚當時就下來了。

所謂的做飯就是煮土豆,而且有的土豆已經發了芽。

葛玉壯不好意思地說,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他們的一日三餐,具體地說是孩子們的一日三餐,村裏的所有大人都是一日兩餐,甚至一餐。至於吃米麵和肉蛋蔬菜,對於他們來說,那是一件極度奢侈的事。鎮裏有大集,一個月一次。大米白麵肉蛋蔬菜隻有逢集時才能買到。村裏土壤結構不適合種植莊稼,即使種植蔬菜也是產量極低。至於養殖牲畜也沒有條件,雞鴨鵝狗豬沒有飼料和糧食,養不起。因為這裏的土地連草都不願意生長,牛羊類的大牲畜就更沒法養了。

村民吃肉一年最多吃3次,分別是彝族過年、漢族春節及彝族火把節,這還得說是有點活錢的人家!

葛玉壯家的生活,隻是古山縣貧困現狀的一個縮影,甚至是整個涼山市的一個縮影。

據葛玉壯村支書介紹,多年來,國家重點扶貧工程一直在這片6萬平方公裏的高寒山區艱難推進。一些人利用政府的小額貸款、技能培訓,開始走出山區,到外麵世界做買賣,或是外出打工,慢慢賺了些錢。政府也大力投資,建立起了省重點民生工程“民族新寨”,全市近50萬人從危房中搬進了新寨。然而,在總人口近500萬的涼地區,無異於杯水車薪。有些地方至今還沒有電,沒有自來水.......

葛玉壯也分析了說,貧窮的原因最主要的還是村民們祖祖輩輩的思想,綿延千百年的貧窮,已經根深蒂固,許多人已經習慣了依靠國家救濟、靠天吃飯的現狀。

聽了葛玉壯的介紹,佳多寶心裏擰成了疙瘩,久久難以釋懷。

從目前來看,依托等靠的老舊思想是個大問題;這裏的土壤結構也是個問題;還有交通更是個問題。

佳多寶又在村裏轉了一圈,他發現,比葛玉壯窮的還大有人在。有的人家,一家幾口大白天的也偎在床上,一問才知道,家裏隻有一一套能穿的衣服,誰出門誰穿,不出門就在破爛的被窩裏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