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護聽了以後,十分惱怒,便把他從中州刺史任上調了回來,迫他自殺。
臨死之前,賀若敦對兒子說:“我有誌平定江南,為國效力,而今未能實現,你一定要繼承我的遺誌。我為了這條舌頭把命都丟了,這個教訓你不能不記住啊!”說完便拿起錐子,狠狠地刺破了兒子的舌頭,想讓他記住這血的教訓。
賀若敦作為一名英勇善戰的大將,沒能戰死沙場,卻死在了自己的一張嘴上,實在值得人們深思。所謂“禍從口出”就是指這類人而言的。一個人,如果隻長一張嘴而不長腦子,口才再好又有何用?
相反,有的人卻可以憑著自己一張巧嘴,在危險中救得自己的姓名。
唐朝“安史之亂”,安祿山攻陷京城長年,在皇宮中捉到了一名樂工,正準備推出午門問斬之時,那樂工大叫道:“你不能殺我啊!”
安祿山坐在唐明皇的龍椅上,雙手摸著肥厚的肚子笑道:“我為何不能殺你?”
“我有一技之長,你殺了我會後悔的。”
安祿山大笑:“你不就是會吹吹打打嗎?殺了你何悔之有?”
“我還會占夢啊!”樂工忙道。
“你會占夢?那好,我問你,昨晚我做了一個夢,你若能解,我就不殺你。否則……”
“將軍請說,我一定能解!”
“我夢見自己的衣袖筒很長,手臂無論如何也伸不出來。你說說這個夢是什麼意思?”
樂工聽後,沉思片刻,便拱手相答:“這是大吉之夢:衣袖不能出手,意味著將軍可垂衣而治天下啊!”
安祿山聽得心中樂滋滋的,便放了樂工。
幾年後,“安史之亂”被平定,皇帝聽說樂工的這一“劣跡”,便逮來要殺他的頭。
樂工又連呼冤枉:“我過去為叛賊解夢,並非真心為他辦事,而是要麻痹他的鬥誌。夢的本意是袖子很長,手取不出來,正應驗了‘出手不得’的諺語啊!皇上要殺我,豈不冤枉了我一片若心?”
皇帝覺得樂工所言有理,於是赦免了他,並給予一定的獎賞。
由此可見,話說得對既能召禍,也能救命,就看你是不是能說對話。說的不對,在不合適的場合說出不合適話,就是“禍從口出”;用得好,即便是在凶險萬分的情況下,一句妙語,往往也能化險為夷。
語言的魅力千姿百態,能說會道的人成千上萬。假如要舉行一場比賽,選出一個世界上最會說話的人,那場麵肯定會熱鬧得很。當然了,世界上會說話的人不計其數,也未必非要弄出個排行榜不可。其實,隻要能在最恰當的場合說出最合適的話來,就是最會說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