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鎔基與市場經濟(1 / 2)

朱鎔基與市場經濟

封麵故事

作者:魏一平

美國休閑時裝品牌ESPRIT 在上海開設的專賣店(攝於1994 年)

還沒有正式赴任上海之前,已經被任命為上海市委副書記的朱鎔基還身兼國家經委副主任,他到上海參加桑塔納轎車國產化工作會議,這位未來市長的務實之風和對經濟工作的熟悉展露無遺。此前,朱鎔基在國家計委工作了25年,在國家經委工作了10年,分管領域涵蓋了生產、電力、機械、技術改造等方方麵麵。在這中間,有一年多的時間,他還到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擔任了一段時間的研究室主任。

1978年“文革”審查結束後,當年朱鎔基在國家計委時的老領導、經濟學家馬洪,受命組建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工經所),他去廊坊的石化部管道局,找來了當時被分配在那裏的朱鎔基,去做工經所國內研究室的主任。已經81歲的經濟學家吳家駿向本刊記者回憶,當時工經所下轄三個研究室,他負責的綜合研究室主要搞理論研究,朱鎔基負責的國內研究室主要做實踐研究和調研,主要是摸清情況,看看“文革”對企業生產到底破壞到什麼程度,如何盡快恢複生產,另外還有一個研究世界經濟情況的國外研究室。在吳家駿的印象裏,早在來工經所之前,作為計委係統的“筆杆子”,朱鎔基在經濟界就名聲在外。“他不僅懂經濟,還懂外語,關心新技術、新思想,對前沿的知識很感興趣。”吳家駿告訴本刊記者,“當然,最鮮明的特點,還是他直率的性格,有話敢說。”

在工經所待了一年多,恰逢十一屆三中全會,糾正了朱鎔基的“右派”問題,同時恢複了黨籍。很快他被國家經委要走,迎來了自己的政治新生,之後一直到赴任上海,朱鎔基都沒有離開過宏觀經濟管理部門。

專門研究企業改革問題的吳家駿向本刊記者分析,整個上世紀80年代的經濟改革,雖然不斷突破禁區,提出了“商品經濟”的概念,但總的框架仍是計劃經濟體製。當時改革的主題是企業要放權讓利,逐步放鬆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對企業的管製,讓企業獲得一點安排生產和銷售的自主權,解決企業的活力問題。但是,因為計劃經濟仍然唱主調,造成經濟結構不合理,三大產業不協調,重工業與輕工業不協調,因為沒有市場的概念,大量的半成品積壓在倉庫裏,老百姓所需的生活日用品卻嚴重不足。企業生產與市場需求仍然處在脫節狀態。

在理論界和中央高層中間,有關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爭論也處在膠著中。從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後,到1987年“十三大”報告中更進一步提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實際上確立了市場導向的改革方向。可是,由於計劃經濟長期占據人們的頭腦,有關“姓社姓資”的問題沒有最終解決,所有製問題與資源配置方式混雜在一起,市場經濟概念在當時仍是一個敏感詞。

吳家駿認為,在此背景下,朱鎔基的上海執政歲月,更多是務實地做一些具體工作,而不去討論什麼改革方向和模式。他承諾為上海人民辦的三件實事——菜籃子工程、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住房問題,都是實實在在的事項,有意或無意地規避了對改革方向問題的爭論。從小處入手,尋求突破,也是當時朱鎔基所麵臨的形勢所迫。“上海在全國的地位太重要,曆史欠賬又太多,大手術動不得,隻能一點點來。”複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向本刊記者分析。朱鎔基在任時,主抓的環線道路和過江工程奠定了上海的交通格局;主抓的汽車、鋼鐵、家電、化工等大項目,奠定了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內上海的工業格局;主抓的副食品供應、出租車、公共交通、煤氣等工作,恢複並奠定了上海的基本城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