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名臣趙順孫(2 / 2)

“官家,明rì就要起程,還是早些歇息,這些奏折交給政務院和太後來處理吧。”

“玖兒,沒關係,剩下不多了,今rì能做完之事朕是不會拖到明的。”

“官家之勤勉,實為我朝之楷模啊。”全玖也不再勸阻,伸出雙手,幫我揉起肩膀來。

“還有最後一份了。”我一邊看著,一邊享受著全玖的按摩。

最後一份奏折是新任崇政殿講學趙順孫所啟。

趙順孫,南宋淳祐十年(150)進士,當時的主考官正是何基,趙順孫曾任太平、臨安等州府學教授,婺州通判,後因母喪解任,現任朝廷秘書郎。何基在擔任臨安大學校長後,便辭去講學一職,並推舉趙順孫繼任。

這是趙順孫以崇政殿講學的身份所上奏的第一份奏折,其大意如下:

皇帝臨朝一是需要勤政、節儉、體民、善用君子、廣開言路。今我朝偏安一隅,疆土rì蹙,西土墮甑,嘉渝rì急,孤城之外,四顧蒼茫,hūn無以耕,秋無以獲,所入有限,所出無窮,不能雨、鬼不能輸,邦計枵單,莫過於此。二是需要與權臣,皇親國戚進行不屈不撓的爭鬥。

正所謂“弭變於未形者,其國安;遇變而知懼者,其國存;玩變而弗戒者,其國危且亡。”

在用人上,自古明君“遠人,近君子” ,“親君子昌正氣”。

為臣者一方麵當極力向皇帝推薦賢良,另一麵又極力勸阻皇帝對於皇親國戚不可濫封濫賞,“特恩不當數出”。官爵是國家的大柄,是用來“礪世磨鈍,使下人赴忠義、立事功,殉節捐軀而不自悔”。古代的聖明帝王對於官爵“至重至謹,至靳至嗇,不肯視為虛名而輕用”。現時的朝政弊端甚多,有特除、特轉、特補、特贈,“特之一字何其多也”。為君者,長此以往,“不過數十年,人人皆尊官大爵”,那些捍衛邊疆、守衛社稷的將士即使受到獎賞,也一定會:“彼得之如此其易,則我得之亦不足貴矣。”

現今,我朝內憂外患,當先安內再複攘外。自陛下登基,刻意變革,朝中漸成新興氣象,然我朝積怨已深,陛下當循序漸進,逐一行之,切不可ā之過急,以重蹈“端平入洛”之覆轍。

陛下當道,眾賢拱衛,我朝中興,指rì可待。內憂移除,廣積錢糧,重振軍威,外患則不足為慮。

這份奏折無需批複,乃是大臣之諫言,是以全玖也並沒有附上建議。

趙順孫,我默默地念著這個名字,想了想,然後拿起硬筆在其奏折上寫到,升趙順孫為監察禦史,兼崇政殿講學,暫領正四品銜,著吏部立刻辦理。

曆史上的趙順孫也算是個名臣,隻是後世的宣傳大都集中在宋末三傑上了,所以知道的人才會很少。其實,宋末依舊是人才濟濟,隻不過因為皇帝的無能,才使得大批人才無用武之地。

“玖兒,明rì將此交七,讓其轉交政務院文祥,照此辦理。”

“是,官家,奏折終於批示完了。”

“是啊,玖兒,這也多虧了你這個助理。”

“玖兒能為官家分擔事務,高興呢,隻是玖兒愚笨,隻怕幫不了官家多少。”

自全玖作為我的私人助理以來,每rì的奏折都分類整理,並附上建議,有些簡單的奏折,我稍一過目,便蓋上大印,自是輕鬆了不少。

“玖兒,朕已批完,現在就去睡吧。”

“是,官家,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