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漢苗之爭(2 / 2)

“宋瑞,藍羽,文璋,三位愛卿此行辛苦,坐下話。”我很想知道其中的過程,示意三人不必行禮,“宋瑞,你來吧。”

“是,陛下。”文祥道,“當rì離京後,臣先與藍統製等十人一路急行,在第8的淩晨趕到了吉首。”

“好快的速度。”我暗道。

從臨安到吉首大約1500公裏,按照官路計算可能會達到近000公裏,文祥等人隻花了8時間,也就是平均每的行程達到了50公裏左右,這可是相當於六百裏加急的速度啊,要知道朝廷驛卒的加急是換人又換馬,而文祥等人隻是換馬不換人,足見路途之艱辛勞累。藍羽等侍衛還好,身負上乘武功,文祥雖然也是略懂武功,但這種長距離的奔波對其的毅力也是個很大的考驗。

文祥繼續道:“到了吉首後,臣和藍統製略作商議,決定先不去縣衙,而是以遊人身份到了事情始發地,吉首縣城外的鎮溪村,鎮溪村是吉首縣城通往苗寨的必經之路,村中一半是漢人,一半為苗人。經過兩rì的詢問調查,發現這事的起因十分簡單。”

文祥喝了口茶道,“村中水資源貧乏,隻有一口井供村民使用,每逢大旱之rì,漢苗雙方就會為爭奪水源發生糾紛。今年前幾個月,我朝各地均是雨水充足,甚至過剩,唯有吉首一帶連rì幹旱,同以往一樣,雙方為此又發生了爭吵,本來隻是村民內亂,但奇怪的是這一次卻牽涉到衙門。”

“村民發生糾紛,官府自然該介入,這有何奇怪?”我問道。

“陛下,這事因長久不得其法解決,官府已經很多年不管了,所以村民才覺得奇怪。這次官府介入的原因也很簡單,鎮溪村漢人中有一在外經商者,據發了財回到家鄉,這商人姓韋,見到兩族爭奪水源,便上供縣衙五百兩紋銀,那吉首知縣(宋朝時,大縣縣長叫縣令,縣縣長稱知縣)王康收了銀兩,自然要為商人辦事,於是下令,該井漢人用兩rì,苗人用一rì,如此循環。那苗人自是不服,村中苗人首領田方便到縣衙論理,並遞上訴狀,王康不理苗人訴狀,田方ìng情剛烈,言語不合,衝撞了王康,王康一怒之下令衙役將田方亂棍逐出,由此引發了苗人不滿。那田方是苗寨大首領田景之堂侄,田景本就與王康有閡,田芳將這事告訴了田景,這下激怒了田景,漸漸導致局麵失控,並引發了數百苗人包圍縣衙的事件。而先期到達的荊湖官員又是韋姓商人舊識,自是偏向鎮溪村漢人,他也不問青紅皂白,直接就斷定是田方借故鬧事,並yù扣押田方,從而再度引發苗人之暴亂,將田方帶走。”

“哎,隻不過是件事卻形成內亂啊。”

漢苗矛盾自古就有,隻要官府有失公正,就很容易引起糾紛,甚至內亂。

“正是,陛下。漢苗之間平rì裏本就隔閡不,這簡單的水源問題成為此次事件的引線。在調查清楚後,臣到了縣衙,打算重新審理,令衙役傳訊雙方到堂,哪知田景田方根本不願到縣衙接受臣的詢問,漢人官員相互包庇,就算是欽差也是一樣,如果官府有誠意,就去苗寨詢問。”

“去苗寨?”

“陛下,臣以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況且苗寨也是我朝之領土,臣作為欽差,自當一視同仁,又謹記陛下關於處理民族矛盾的旨意,於是便告訴田景,次rì午時前準時入苗寨。”

“恩,宋瑞有膽量。”

我想起曆史的記載,文祥被蒙古人扣押後,還能帶著十二名隨從逃走,的確是有膽有識。

文祥微微拜首道:“謝陛下誇獎,臣隻是盡臣子之責。而且有藍統製在,所以臣才鬥膽前往苗寨。”

這時的文祥自然不知道他在“未來”還有這樣的“經曆”,當然,我是不希望這種經曆出現的。

“宋瑞,你的苗寨之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