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丹成而龍虎現之故,所以得名龍虎山。
在路上休息時,文璋向我們講述了有關龍虎山的曆史及傳。據,龍虎宗祖師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龍虎山便聞名下。從漢末第四代師張盛始,曆代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師府修身養ìng。當代師張可大乃是第三十五代傳人,文璋的師傅也就是張可大的兄長道法大師目前是龍虎宗散人。
按後世的記載,師道世襲道統6代,奕世沿守00餘年,他們均得到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龍虎山地區在道教興盛時,先後建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十個道庵,其繁榮景象可見一斑。
然,自漢至今,桑海靡常,兩千年來,多數宮觀早已廢圮,唯有師府保留下來。
兩宋時期,張道陵後嗣漸受朝廷的重視,龍虎山道教隨之興盛,期間,龍虎山除各代嗣教師外,又出現了大批有名望的道士。宋待曆朝皇帝對其多有加封,特別是真宗、徽宗兩帝,更是對張師親睞有加。就連凶悍的蒙古人,對龍虎山也很有興趣,59年,忽必烈還專門派人前往龍虎山,向張師詢問下大事。
傳到後世,龍虎山已不是僅指龍山虎山,而是形成了一個由張師直接掌領的“道區”,包括以龍虎山為中心的上清溪沿岸的眾多山水勝境和道教官觀府院,號稱“百裏龍虎山”。
數匹雄壯的駿馬帶著我們徑直南下,這條路也是上次前往大理之路,或許是路途不遠,又在大宋境內,又或許是第三次出遠門,袁棘等人也不似前兩次那般緊張,顯得頗為放鬆,這一路前行,倒也沒有放馬飛奔,加上空氣清新,所以連我也覺得頗為愜意,遇到名勝古跡時,我們也會略作停留。
三後的旁晚,我們來到了江西省的信州府。得到通知的信州同樂樓掌櫃賀明早已在城門前親自相候,一見到我們的馬隊馳來,便將我們迎進了同樂樓。
當晚,我們一行七人便住在了信州同樂樓的後院。
賀明安排好我們的住宿後道:“屬下賀明見過公子。”
“恩,賀明,那王均再也沒有出現過吧。”
賀明略顯緊張道:“回公子,沒有出現。屬下無能,這幾個月來,屬下雖經多方打探,但並無其行蹤音訊。”
“此人膽大心細,慢慢來吧。”
賀明見我沒有怪罪,也自鬆了口氣:“公子此次前來,有何事情需要屬下效勞嗎?”
“沒有,我們在此住一夜,明rì便會離去。”
“是,公子。”
當夜裏,臨安,太師府。
賈宣道:“太師,均含先生來了。”
“是嗎?快請。”正躺在椅子上閉目養神的賈似道笑笑。
吳均含自外走了進來,抱拳道:“均含見過太師。”
“均含,你總是改不了這種客套,來,請坐。”
“謝過太師。”
“均含啊,老夫很久沒和你閑聊了,今晚清風徐來,我們好好喝上一杯。賈宣,上酒菜。”
一旁的賈宣將早已準備好的酒菜令人端了進來,隨即掩上門離去。
三杯酒下肚,賈似道道:“均含,到今年年底,我們當年的約定就到期了,你也守護了老夫十幾年,你和你的家族也該是離開的時候了。”
“是,大人。”
“均含,這十多年來,你們吳家為了老夫,隱姓埋名,以致於武林中赫赫有名的長沙吳家蹤影全無,每每想到此事,老夫也覺過意不去,對此,老夫表示感謝。”
“太師何來此言,當年若非太師大人相救,家父哪能幸免,我吳家向來恩怨分明,太師於我吳家有恩,吳家自當回報。”
賈似道嗬嗬一笑,舀起酒杯,一飲而盡:“均含,當今我朝局勢越來越明朗,所謂的三權鼎立,在近兩年來已經變為皇權獨大,老夫再無當年的權勢,難能你還誠守諾言,可敬,哈哈。”
吳均含默默地喝了一杯道:“大人。。。。。。”
賈似道打斷道:“均含,老夫知道你想什麼,人生在世,什麼榮華富貴,終究是過眼雲煙。對了,均含,你覺得老夫是現在這種狀況好,還是以前那般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