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論戰(2 / 2)

當然,襄樊大戰的失敗,歸根到底就是宋廷的**無能,這點是無容置疑的。

我見差不多了,便道:“這場戰爭勝負的根本不在於襄陽城本身的得失,而在於襄陽城外的包圍與反包圍。”

呂文德道:“請陛下明示。”

“自忽必烈發表南征公示以來,朕與軍務院、兵部進行了長時間的商議,決定以襄陽為餌,在襄樊一帶展開一場包圍與反包圍的消耗戰。既然是餌,那就要給蒙古人一點甜頭,這就是為何朕容忍蒙古人在襄陽城外設立榷場的原因。各位都知道,蒙古軍隊的長處,在於其騎軍,號稱野戰無敵,而在陣地戰時,戰馬的作用卻不再突顯。當然,作為誘餌的襄陽自會陷入苦戰之中,這點呂愛卿要做好思想準備。”

呂文德見我將榷場之事攬在身上,感激地著我道:“陛下盡管放心,哪怕襄陽成為一座孤城,臣也可以保證,十年八年毫無問題。”

“呂愛卿,不需這麼久,朕估計頂多三、五年而已。”我笑笑,指著地圖上的襄陽道,“各位請,對於即將發生的襄樊大戰,朕的想法是,由襄陽軍區六、七萬正規軍以及兩城的團防、jīng壯百姓等固守城池,朕會親自率領臨安軍區、禦林軍及水師前往襄樊增援,一定要在襄樊城外盡量多地消滅蒙古人的有生力量。”

第一次聽我要禦駕親征的陸秀夫急忙勸道:“陛下乃是萬金之軀,怎可輕易前往前線,臣認為在朝中選一良將掛帥出征即可。”

範文煥和呂文德立即附議道:“陸大人得對,陛下不可涉險。”

“陛下不可涉險。”夏貴等人也道。

“怎麼?莫非你們認為我朝將士保護不了朕嗎?”

陸秀夫道:“不是,臣不是這個意思。”

“這事暫且不議。”我手一揮,道,“對於襄陽之戰,朕很有信心,當然,朕也不會盲目的衝動,如果蒙古人除了中路軍的十五萬人之外再有援軍的話,朕也會從揚州、廬州軍區抽調援軍的,總之,朕會以樂觀的態度,謹慎的方式來對待這場戰爭的。下麵,我們再來商議另一件事,那就是在戰爭爆發後,朕估計也就是後年吧,朕打算將揚州軍區、廬州軍區合並為江淮軍區,這事你們意下如何?”

李庭芝和夏貴相互了道:“臣等讚同陛下的決定。”

我點點頭,直截了當地將問題拋了出來:“合二為一自然是為了戰爭期間的統一指揮,這一定是利大於弊的,但讓朕一直猶豫不決的是,江淮軍區該由誰來擔任製置使呢?是李愛卿?還是夏愛卿?又或是從朝中另派他人?”

夏貴不加思索地言道:“陛下,臣年歲已高,江淮軍區今後會擔負起北伐重任,因此老臣推舉正值壯年的李庭芝李大人出任此職,臣定會無條件地支持。李大人熟悉江淮地形,文武全才,實為不二之人選。”

沒想到事情竟是如此簡單,我問得直接,夏貴回答得也很爽快。

夏貴為官多年,自是人老成jīng。從夏青、夏鬆那裏,夏貴早就知道,我在登基後秘密創建了龍牙組織,而李庭芝乃是最早加入龍牙的軍界大腕之一,可謂我在軍中的第一寵臣。雖夏貴能感覺到,我對他也頗為重視,但和李庭芝還是無法相比的。

朝中曆來便有成立江淮軍區的呼聲,在前來參加會議之前,夏貴和其子夏鬆認真商議過此事,如果朝廷提出兩大軍區合並之事,就順水推舟。

陸秀夫道:“李大人文武雙全,又深得孟珙大帥的真傳,臣也讚同。”

賈似道也道:“老臣也讚同。”

“好,在戰爭爆發後,揚州、廬州軍區合並,成立江淮軍區,由李庭芝出任製置使,夏貴出任副製置使。”

揚州、廬州兩大軍區合並後,人數可至十萬人以上,絕對是大宋朝最大的軍區。

“臣李庭芝、臣夏貴遵旨。”

“恩,李愛卿,昔年孟珙元帥征戰沙場多年,卻沒能留下傳人,你也算得上是其半個徒弟了,朕想,你能否將孟帥的技藝傳承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