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帝師所言甚合朕意。”
在蒙古忽必烈和阿術等人製定的規劃中,征南計劃分為三大步驟,第一步便是襄樊之戰,取襄樊之地,控扼南北,分斷東西;第二步是直下江南,徑取臨安,逼迫南朝皇室投降;第三步則是西進四川,南下兩廣,北上江淮,一舉擊敗南朝殘留的軍事勢力。
倘若在襄樊將南朝皇帝擊殺或者擒獲,那不分明就是第一、第二步合在一處了嗎?直到此時,整個大元的高層,對於元軍的戰鬥力依舊充滿了自信。
真金道:“父皇,征南副帥張柔將軍已病逝多月,我西路大軍主帥之位始終空缺,兒臣提議當早日任命為好。”
“恩,真金,此事朕已想好。”忽必烈讚同道:“來人,速傳董文炳董愛卿、合丹王爺進宮見朕。”
五月初的元朝大都,其整體建設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朝中大臣基本上都暫時住在距離皇宮不遠處。不到半個時辰,董文炳、合丹一前一後地進入皇宮的書房。
“參見皇上。”
“免禮,坐吧。”
“謝皇上。”
董文炳二人又和真金、郝經相互行禮完畢,坐在了下首之位。
忽必烈開門見山道:“董愛卿,合丹,聽封。”
“臣在。”兩人又急忙跪倒在地。
“董愛卿,自去年秋末,原征南副元帥兼西路大軍都元帥的老將軍張柔病逝後,其位一直空缺,朕今日加封你為征南大軍副元帥,兼任東路大軍都元帥,賜虎頭金牌一枚。”
“臣董文炳謝皇上恩典。”
“合丹皇弟,朕調任你為西路大軍都元帥。”
“謝皇上,臣遵旨。”
在蒙古漢軍中,有三大勢力,分別是以史天澤為首史家、張柔為首的張家和以董俊、董文炳父子為首的董家。這三大世家在蒙古滅金時期,全部轉投於成吉思汗麾下,成為數位蒙古大汗一直重視的勢力之一,其中又以董文炳與忽必烈的交情最深。
忽必烈接著道:“真金,知會樞密院,任命老將軍張柔之子張弘略出任征南軍都指揮使,接替董愛卿升職後留下的空位,屬東路軍名下,賜平金牌一枚。”
“是,父皇。”
張弘略,有謀略,通經史,善騎射,張柔第八子,也即是征南先鋒張弘範的八哥,時任順天路管民總管、行軍萬戶。
“兩位愛卿,坐吧。”忽必烈繼續道:“襄陽之戰已經曆時一年多了,南朝的四川軍區和江淮軍區目前有何動靜?”
合丹道:“皇上,除了江淮軍的夏貴率軍前往隨州以外,南朝四川軍區和江淮軍區隻是嚴守各處城池關隘,並無動靜。”
忽必烈道:“朕今日收到來自中路大軍的戰報,言及南朝禦林軍第二師的另外兩個旅也已經抵達郢州,從種種跡象來看,南朝皇帝必會於近日親征襄樊,這就使得襄樊之戰的戰況或許會遠遠超出當初我軍的預想,既然東、西兩地的南朝軍隊暫無動向,朕就打算從東、西兩路大軍中各抽調一萬五千人,前往襄陽支援,爭取在襄樊一帶將南朝皇帝擊殺,隻要此舉成功,則日後的東、西戰役就會變得簡單多了。”
“是,皇上,臣等遵旨。”
“真金,明日朝會後你就同兩位愛卿前往樞密院,辦好調兵手續。”
“是,父皇。”
“兩位愛卿,你們先做好準備,隻要南朝皇帝親征的消息一經確認,便令援軍立即出發。”
“是,皇上。”
董文炳接著道:“皇上,臣在大都所經略之事已經全部完成。明日一早臣便啟程南下,趕去淮水之北的東路大軍營地,臣在此先向皇上辭行。”說完後,董文炳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響頭。
忽必烈受此大禮後,起身將董文炳扶起道:“董愛卿,還記得十六年前之事吧。當時,你與文用、文忠等四十六人趕赴大理從征,備嚐艱辛,從此跟隨朕南征北戰,忠心耿耿,立下無數汗馬功勞,甚是難得啊。”
董文炳道:“跟隨皇上,乃是微臣之幸也。皇上英明神武,實為我大元之福,微臣定效犬馬之力,以報皇恩浩蕩。”
忽必烈看著這位愛將,笑道:“好,好,朕有卿家,何愁大業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