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閃耀,這隻是暫時的現象,從發展的趨勢看,我朝帝星之運數幾經起伏,從頂峰滑到了穀底,在朕登基後,又重新回到了巔峰,你們的帝星運數卻是毫無長進,俗話說,不進則退,這結局嘛,嗬嗬,不言而喻,至於你說目前地域的大小,那就更加不能說明什麼了,忽必烈,你說是嗎?”
“趙禥,你的口才真不錯,隻可惜定國、治國之道是不能但憑一張嘴的。”
我哈哈一笑:“忽必烈,此言正確。對於治國之道,史來有之,所謂國富民強,當能長治久安,這個道理人人皆知,那為何每一朝均是起起落落呢?”
“這還不簡單,明君在世,則世之幸也。”
“如果明君犯錯呢?”我自問自答道,“隻要是人,就會犯錯,即便是朕,被尊為神,也難免會有出錯之時,這點又該如何避免?”
忽必烈反問道:“趙禥,那依你之見?”
“忽必烈,朕認為,治國之道除了古人所言之外,還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監督機製,這套機製的目的就是為了約束君王的權利。今日,時日有限,朕也不和你多做解釋了。久聞閣下精通我漢人文化,朕就讀誦一首古詞,順便請蒙古大汗來點評一下。”
“朕洗耳恭聽。”
“好,朕就念念這首詞的下闋。”我大聲道,“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大帝,略輸文采;唐宗漢武,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我身為宋人,自是不能貶低宋祖之名,所以略作修改。
這半闕詞乃是後世偉人之作品,其氣勢之磅礴足以震古爍今。
忽必烈記憶力頗好,一遍之後便已全部記住。在心裏默默地重複了一遍後,突然點頭放聲大笑道:“好,好一個‘還看今朝’。這首詞乃是朕所知道的詩詞中最有氣魄,最有氣勢的,非帝王不可作也。趙禥,倘若你我不是宋元皇帝,就憑這半闕詞,朕便會與你把酒暢談。”
我道:“朕相信。”
對於元朝的開國皇帝,比旁人的理解更深,甚至大有共鳴之感,自然能從我這半闕抄襲來的詩詞中看到我的胸懷、抱負和雄心。
“此人不除,我大元將永無寧日。“忽必烈暗自想道,雙眼再次放出光芒,伸手摸了摸戰馬上的射雕神弓,一股無形的殺氣悄然蔓延開來。隨行的印天涯、阿術等人見到忽必烈的這一動作,也同時將手放在了兵刃上。
就在這時,我身下的戰馬突然一聲長鳴,隨即前腿一揚,高高地躍起。
這聲戰馬的嘶鳴讓忽必烈一下冷靜下來。
“雖然有射雕寶弓在手,但我的功力終究達不到成吉思汗的境界,神弓的威力隻能發揮出一兩成,對麵的趙禥自是不在話下,卻必定會為袁棘所阻。一旦失手,反倒為天下英雄所恥笑。況且趙禥身邊的不少護衛手裏都握著投擲彈,數十步之遙應該正是投擲彈的投擲範圍。”一念至此,忽必烈之手不由自主地離開了寶弓,大聲道:“趙禥,後會有期。”說罷,一拉韁繩,轉身返回。
作為對手,我也一樣想將忽必烈擊殺,我可不像忽必烈所想的那樣,還要顧及什麼名聲,隻是我的手槍射程有限,有效射程最多隻能達到二十多米。對於五十多米開外的忽必烈絲毫起不到作用,盡管這個距離對於一眾護衛來說,扔出投擲彈並無問題,但投擲彈從拉開牽索再到投擲出去也需要數息的時間,這短短的數息足夠讓蒙古人撤離了。
“撤吧。”看著蒙古人轉身離去,我也下令道。
返回的途中,我們一行百人和十裏外的薑才所部彙兵一處,緩緩向灌子灘大營行去。
在離青陽崗北麵十裏處,同樣有一支人數在一千五百人左右的蒙古騎軍,這支騎軍是忽必烈帶來的大中軍,乃是怯薛軍中最為精銳的一支部隊,元朝大中軍的人數加在一起也不到三千人。普通的怯薛軍中有蒙古人、西域色目人以及少量的漢人,而大中軍裏卻隻有蒙古本族之人。
回到大營後,袁棘道:“陛下,剛才那忽必烈、印天涯似乎起了殺心,好在有飛燕示警。”
“原來飛燕發出嘶鳴聲的原因是感覺到了危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