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吳鬆含將軍率領本部兵馬以及禦林軍第二師的一個半旅,由吳鬆含將軍統一指揮,在郟縣以南阻擊可能到來的南陽元軍。第三,範天順將軍率領本部兵馬以及禦林軍第三師兩個旅的軍力,由範天順將軍統一指揮,在郾城以南阻擊可能到來的南陽元軍。這兩路大軍視南陽元軍的動向互相支援或調配,以火槍、投擲彈為主,阻擋南陽援軍對許昌城的增援。”
“第四,其餘各部隨同皇上、呂元帥駐守鄧州,外鬆內緊,如果南陽元軍不救許昌,全力進攻鄧州,我軍則可退守鄧州城內。第五,一旦拿下許昌,則由印應雷部、禦林軍第三師之一個旅以及範天順將軍所部兩個軍的兵力駐守許昌,剩下各部各自返回出發地。第六,如果南陽元軍大批出動,兵向許昌,我鄧州主力則趁機東進,攻打南陽。以上乃攻打許昌之草案,請各位將軍提出各自的看法。”
吳鬆含道:“皇上,各位將軍,目前,南陽軍按兵不動,並非他們不想動,而是不敢動。隻要我軍行動迅速,在阿術、伯顏還未反應過來之前,就將許昌拿下,乃是上策。因此,末將建議,擔任主攻的張順將軍部可在二十七日前分批向北潛行,且隻在夜間行動,爭取做到秘密行事。而末將及範將軍部在出發時各自帶上二十兩虛擬炮車,以作疑兵,讓害怕火炮的元軍心存顧慮。”
“吳將軍提議甚好。”張順道,“末將得範良複將軍指點,上次我軍押送軍需物資的糧道就頗為隱蔽,這次一定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抵達許昌城外。”
完顏天雷跟著道:“隻要能順利抵達許昌,火炮營的二十門火炮集中火力轟擊一處城門,應該隻需半個時辰的工夫便可轟出一條通路。”
……
經過兩個多時辰的仔細合計,最終由我宣布了各軍的作戰方案。
自十一月十九日起,鄧州軍營中的斥候全部出動,沿著東、北方向各條道路打探消息。二十一日傍晚,張順將軍親自率領一個軍的兵力悄悄離開了鄧州大營,向北而去。一路上,張順將軍在每處關鍵地段都留下了接應後續部隊的士卒,並監視來往的道路。二十二日晚,張順所部另外一批人馬保護著火炮營向許昌方向開拔。二十四日拂曉,吳鬆含和範天順各自率領隊伍從鄧州軍營出發。
得到消息後的南陽元軍主帥伯顏、阿術立即召集手下大將進行了商議。
伯顏首先道:“阿術元帥,各位將軍,此次南朝軍隊北上,其目的無非有二,一是直接進入汴梁,二是攻打汴梁南部的重鎮許昌。根據我軍斥候回報,隨同南朝軍隊北進的除了火槍手外,還有四十輛密封的戰車,這四十輛戰車所拉動的應該就是南朝的火炮,如果他們是進入汴梁,我軍可暫時按兵不動,等其入城後再看,是否圍城;如果他們是攻打許昌,那我軍可在郟縣一帶阻擊宋軍。”
阿術道:“和襄陽之戰時相比,南朝軍隊的禦林軍多了一個整編師,也就是說,多了數千名火槍手,對於我軍來說,這並非好事。不過,這一次南朝軍隊北上,明顯分化了其火器的布局。因此,本帥認為,我軍也當分兵兩路,一路北上,在郟縣與宋軍一戰,另一路則進攻鄧州。”
“好。”伯顏想了想道,“南朝北上之軍隊如果帶走了四十門火炮,那留在鄧州軍中的火炮就隻有十五門,不過,最近一兩個月來,卻不知南朝是否有新的火器抵達?但不管如何,既然出現了這樣的機會,我軍自然不可放過,時間越久,南朝的火器就會越多,對我軍就越會不利。”
阿裏海牙道:“伯顏元帥,大帥,下令吧。”
伯顏點點頭道:“在鄧州的南朝軍隊一共有七、八萬人,其中一半人北上,從我軍掌握的情報來看,南朝皇帝應當沒有隨軍北上,而是留在了鄧州,所以,我軍這次的重點進攻目標就在鄧州。眾將聽令,下麵由阿術元帥布置各軍的任務。”
“各位將軍,如果能夠擊殺南朝皇帝,則失去無數個許昌也是值得的。”阿術點將道,“阿裏海牙將軍。”
“末將在。”
“本帥令你率領一萬騎軍,多打旌旗,大張旗鼓,以五萬兵馬的勢態前往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