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這位小將乃是董文炳最小的兒子,新軍統領董士秀。董文炳有三子,長子士元、此子士選,幼子士秀,三人弓馬純熟,皆有萬夫不當之勇,若單論武功,則以董士秀為最。
田應都曾是蒙古反賊李璮手下大將,後感董文炳之義,於1262年降於蒙古,七年來一直跟隨董文炳東征西戰,作戰經驗十分豐富,頗得董文炳器重。“小將軍之言雖可,但田某以為,此戰當以重創宋軍為主,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敵軍來攻我城池,等到敵軍疲憊之時,我軍再以一路精銳從山路南下,截斷宋軍之歸路,如此可大捷也。”
董文炳“恩”了一聲道:“文用,你在徐州城外和宋軍大戰過,你來說說。”
董文用道:“董帥,各位將軍,宋軍的戰鬥力雖然有很大的提升,但除了破虜軍外,其餘部隊在馬戰中還是不及我朝騎軍,不過,宋軍的火彈卻能克製我軍,此次宋軍北上,想必也會攜帶火彈,因此,我也讚同田將軍之意,固守城池,先消滅其有生力量,再徐徐突之。”
董文用在軍中的威望一向很高,所說之言自是有幾分分量。
“眾將聽令。”董文炳想了想,不再猶豫道,“傳令藤縣守備董文忠將軍、嶧州守備哈剌禿將軍緊守城池,不可輕易出戰迎敵。待明日本帥親自出城迎戰宋軍,之後再做打算。”
“是,董帥。”
四月十二日佛曉時分,李庭芝率領破虜軍及第八廂將士離開營地,前往沂州城。一個多時辰後,宋軍到達了沂州城南門外三百多米處。李庭芝、夏貴身披戰甲,居於隊伍的中央,謝道臨則隱身其後,左右兩旁分列著薑才、施忠等東路軍中的高手。
站在城牆上的董文炳全副武裝,看到宋軍已至,隨即點齊一萬精銳騎軍,在一眾將領的簇擁下,出門應戰。
謝道臨從未見過董文炳,手搭涼棚,向前看去,隻見此人約莫五十出頭,身材高大,掌中一柄開山大刀,跨下一匹通體黑色的烏騅,一看便給人一種威風凜凜,氣勢不凡之感。“好一員上將。”謝道臨情不自禁地暗自讚道。
李庭芝輕輕一拍戰馬,上前三、四個馬位道:“本帥乃大宋東路北伐軍李庭芝,來者可是蒙古董文炳董將軍?”
董文炳同樣也上前數個馬位道:“正是,李將軍,多日未見,一向可好?”
“董將軍,李某一向過得不好。”
“是嗎?”董文炳愣了一下道,“李將軍,你是宋軍中的頂梁柱,倒不如歸順我大元王朝……”
李庭芝打斷道:“董將軍,你知李某為何不好?”
“董某不知,請講。”
李庭芝大聲道:“董將軍,你是漢人,卻助紂為虐,反過來幫助蒙古人欺壓我朝百姓,像你這樣的漢人在蒙古軍中尚有不少,李某正是為此過得不好啊。”
董文炳一時語塞,片刻後道:“李將軍,一百多年前,宋朝皇帝不顧北方漢人,棄之而去,我等先祖隻能在金人統治下苟延殘喘地活著,之後,又有蒙古崛起,此非我等之過也。”
“董將軍,我朝皇上曾經言及,當年之事,的確是先帝之過,不能責怪你等先祖。百年之後,我朝皇上英明神武,勵精圖治,以收複河山為己任,到了此時,爾等還欲繼續為虎作倀,就大錯特錯了。董將軍,你為人忠厚,知書達理,為北方的漢人做了不少好事,我朝皇帝也屢屢提及,李某希望你能認清形勢,早日認祖歸宗,切莫再做漢奸。”
董文炳身為漢人,如果再繼續說下去,自是理虧,而東路軍中漢人將士又很多,隨即冷笑一聲道:“李將軍,休要在此胡言亂語,你敢放馬過來,與董某一戰乎?”
李庭芝哈哈大笑,回頭道:“哪位將軍願打頭陣?”
薑才早就按耐不住,縱馬向前道:“大帥,末將身為先鋒,自當出戰。”
“好,薑將軍,本帥為你掠陣。”
薑才馬快,瞬間便已衝到元軍陣前。董文炳點將道:“既然李庭芝不敢出戰,董某也不奉陪,士秀,出戰。”
“是,父帥。”董士秀應了一聲,拍馬向前,大刀一舉,和薑才鬥在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