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期間,哈默博士從蘇聯返回美國時,美國正處在經濟蕭條時期,所有企業家都隻想在這蕭條的時期保存好自己的現狀,而哈默卻在這人人都為這恐慌的時代找到了親的發財機會。
當時,富蘭克林·羅斯福正在競選總統。在競選中,羅斯福提出了一整套振興美國經濟的計劃。
為此,哈默博士推測,如果羅斯福登上總統寶座,就一定會廢除1919年通過的禁酒令,從而既緩解全國對啤酒和威士忌的渴望,又以此來刺激美國經濟的發展。所以,隨著產酒高潮的到來,酒桶的需求量將會空前增加,而市場卻隻有不多的酒桶。
於是,哈默又很好的抓住了這次機遇,迅速地從蘇聯訂購了幾船製造酒桶的木材,在新澤西州建了一座現代化的酒桶廠。
當禁酒令廢除的時候,哈默博士的酒桶正從生產線上滾滾而出,並迅速被各酒廠高價搶購一空。
接著他又開辦了釀酒廠,生產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以其物美價廉而享譽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想吃牛肉的人日益增多,但在市場上卻很難見到優質牛肉,哈默博士又是“見縫插針”,迅速籌資在自己的莊園“幻影島”開辦起了一個養牛場。
他以10萬美元的高價買下了本世紀最好的一頭公牛“埃裏克王子”。
“埃裏克王子”如棵搖錢樹,為哈默賺了幾百萬美元,而哈默也從此由門外漢成為了美國畜牧業公認的領袖人物。
自從1956年接管了經營不善、當時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加利福尼亞的西方石油公司之後,哈默博士便開始熱衷於石油開采事業。
人們都清楚,石油業的風險是相當大的。
到哪裏去才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氣呢?
哈默博士的訣竅異於常人,甚至有些怪僻,他專門在別人認為找不到油的地方去找油。
當時,有一家叫德士古的石油公司,曾在舊金山以東的河穀裏尋找過天然氣,鑽頭一直鑽到560英尺,仍然見不到天然氣的蹤影。
德士古石油公司的決策者認為耗資太多,倘若再深鑽下去也可能是白費力氣,難以自拔,便匆匆鳴金收兵,並宣判了此井的“死刑”。
哈默博士得知這一消息後,不禁欣喜若狂,馬上讓有關專家進行實地考察。
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哈默博士以30%的風險係數,70%的成功概率,帶著妻子和公司的董事們來到這裏,在那些被判“死刑”的枯井上又架起了鑽機。
繼續深入。
結果在原有基礎上,又鑽進3000英尺時,天然氣終於噴薄而出。
後來,哈默博士又聽說,聞名世界的埃索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在非洲的利比亞由於探油失敗而扔下不少廢井。
他便又帶領大隊人馬開往非洲,並以“願意從利潤中抽出5%供利比亞發展農業和在國王的家鄉(沙漠地帶)尋找水源”的投資條件,租借了兩塊別人拋棄的土地。
不久,他又打出了9口自噴油井。
西方石油公司在哈默博士的領導下,經過二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已經成為一個業務遍及世界各大洲的多種經營的跨國公司,而哈默博士本人也成為享譽全球的企業巨子。
從上麵哈默博士屢試不爽的成功經驗中,你一定會大受啟發。你一定能夠明白,這一切實際上都是“見縫插針”所帶來的成功效應。
由此可見,運用“見縫插針”之計的關鍵就在於“縫”,也就是機遇。
但是機遇卻並不是單純的幸運,它總是潛藏於普通的現象背後,被表麵現象所掩蓋,具有隱藏性。所以,一般人不容易覺察到機遇的存在。
隻有那些精明的人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抓住被人們忽略了的潛在機遇,在人們忽視的“縫隙”中穿插自如。
機遇的另一個特性是具有顯而易見的瞬時性。機遇一旦出現,“縫隙”一旦露出,就萬萬不能拖延,不能觀望,不能猶豫,必須當機立斷,不然就會失之交臂。我們常說的“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見縫插針”作為商業競技上建功立業的一條妙計,它的運用是與機遇的探求、獲得和采取行動是緊密相連的。
但是,拿破侖·希爾的成功學也告訴你,當你在發現機會並適時地抓住機會的時候,你還必須注意幾個方麵的問題:
1.善於發現和識別機遇。
一切機遇都來自環境的變化,潛藏於現象的背後,並具有偶然、瞬時的色彩。要想發現它、認識它,你必須具有靈活的頭腦和敏銳的觀察力。
因此你必須要時時注意到自己周圍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細心觀察社會環境及其流變動向,認真思考政治動蕩、經濟運行或是曆史文化所帶給你所從事的事業的巨大影響,其目的就是尋找機遇,找到“縫”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