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依靠員工拓展工作(5)(1 / 2)

其他像科學家、知識分子以及哲學家,也都是一樣的情形。雖然他們都是有缺陷的單一力量,可是,從集體來看,他們又都是非常重要的。他們代表一支勝利的軍隊,代表社會的改革者,創造一個新社會,他們因為參與英雄事業而成為英雄,他們找到了使渺小人物變得偉大的方法。因為世上隻存在渺小的人(在各種層次上),或許隻有對重要目標的參與和認同,才能使人覺得健康,才能擁有穩固的自尊。

這和馬斯洛曾經提到的“責任就是對客觀環境的客觀要求所做的回應”有關。“要求”代表渴求適當的回應,也就是要求人們具備“需求性格”,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覺察者所具備的自我覺察個性或氣質,使人感覺有一股巨大的推動力要把事情做好做對,覺得肩膀上有一副很重的擔子。具備這種性格的人,覺得有必要修改那些無聊的標語。就某種程度而言,這是對自我存在的認知。在理想狀況下,會產生心物同構的現象,這是一種個人與自我實現(目標、責任、命令、職業和任務等)之間的雙向選擇狀態。每一項任務隻需要一位最能勝任這項任務的員工,就像鑰匙與門鎖之間的一對一關係,而此人對此項要求也最有感覺,對此召喚能有所回應,能感應其呼喚。這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適應的關係,就像一對愛侶,兩位摯友,彼此因為對方存在而存在。

如果有人拒絕這項獨特的責任會如何?如果他不接受這個獨一無二的責任呢?或是他聽不進去任何建議呢?我們在這裏當然可以說,這是與生俱來的罪惡或是不適應性。但是就像狗想直立行走,詩人想變為企業家,或做買賣的想成為詩人一樣,所有都是不對勁、不適合,甚至可以說根本不屬於該領域。你的行為必須和你的命運相配合,否則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你必須讓步,必須投降,你必須承認自我是早被選擇的。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道教思想,但我們認為有強調它的必要。在羅格利克的X理論中,責任和工作被視為勉強承受的負擔。人因為某種外在的道德,或被認為“應該”、“必須”而被迫去做,而不是出於自然的意願或是自由選擇,因此沒有任何喜悅或舒服的感覺。但在理想狀況下——具備健康的自私、最深沉、最初始的動物性自發和自由意誌、可以傾聽內心衝動的聲音,一個人會積極地把握自己的命運,就像挑選伴侶一樣。

這種對自己命運的配合——信任自己對另一半的回應所產生的感受——就像相愛的兩人擁抱在一起。在愛的擁抱和交合中,主動與被動的對立被轉化與消融,這是最理想的狀態。意誌與信任的分歧也獲得解決,西方與東方的差異不複存在,自由意誌與命運也不相互衝突。一個人願意接納個人的命運,更好的說法是:自己能認清被命定的自我就是真實的自我,但是與不完整認知和整合下的自我並不相同,這是一種自愛、接納自身本質的表現。所有相屬的事物融合在一起,享受融合更甚於分離。

所以,放任——而非自我控製——與自發相同,而且還是一種主動,但與被動並不相互對立和分離,甚至與被動沒有任何差別。

因此,辨認一個人的責任心或工作就像愛情中的交合和擁抱,它超越所有矛盾、對立與轉化,合為一體。這也讓我想起了達利·金及他所主張的“命運的設計”,也就是因為順應命運而認同事物的適合性、相屬性和正確性。

將這個概念應用於員工與其工作目標之間,這種關係非常困難且模糊,但若將此原則用來比較適合結婚的兩人關係與不適合結婚的兩人關係中去,則更加困難。不過可以肯定一點,在相同的命運設計中,一個人的個性可以視為與另一種性格是相合的。

假如把工作內化成自我的一部分(多多少少都會發生,即使有一方嚐試去阻止,自尊與工作之間的關係就會更緊密,特別是健全而穩固的自尊)價值、榮耀、影響力、重要性的感覺,必須通過重要工作的內化來建立。也許現代人的抑鬱有大部分原因是內化的工作都是不榮耀、機械化、瑣碎斷裂的工作,每當想到自己的工作,就很難有自傲、自愛和自尊的感覺。如果是在一家口香糖廠、不實廣告代理商或是製劣質家具的工廠工作的話,就會產生以上的心理。“真正的成就”是穩固自尊的基礎,但這種說法仍過於簡化,有必要再詳加說明。真正的成就代表一項有價值而高尚的任務,把一件無意義的事做好當然算不上真正的成就。也可以這樣說:“不值得做的事情,根本就不值得去把它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