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克思商品流通費用理論及其現實意義(1 / 2)

馬克思商品流通費用理論及其現實意義

智庫

作者:許彥章

摘 要:流通是社會再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流通費用,尤其是運輸費用的節約直接影響著商品的價格。本文旨在通過對馬克思商品流通理論的分析,結合我國運輸業現狀,提出節約運輸成本的措施。

關鍵詞:商品流通費用 運輸成本

馬克思認為,生產和消費是辨證統一的。商品隻有在消費中才能最終實現。流通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紐帶。資本停留在流通領域產生的費用叫做流通費用。流通費用是一項重要的指標,它是資金在流通領域經濟效益的反應。把流通費用的支出限製在社會必要的限度內,就能夠節約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把有限的資金更多地用於生產領域,創造更多的社會物質財富。本文僅從流通費用角度來分析馬克思商品流通費用理論對節約運輸成本的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商品流通費用理論

馬克思流通費用理論包括純粹流通費用、保管費用和運輸費用三部分。對於節約運輸成本最具有指導意義的是運輸費用。

在流通領域,資本有兩個流通過程,即W——G的出售和G——W的購買。在G——W階段,資本價值轉化為生產要素;在W——G階段,實現了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 W——G,即“賣”是最困難的部分,它是資本能否實現循環最重要的因素,商品隻有出售了生產才算最終完成,資金才能回收。而物品的出售是物品位置上的改變,這就需要運輸的保證。投在運輸上的費用,其不變部分(C)會轉移或追加到被運輸的產品中,其可變部分(V)會創造新的價值追加到被運輸的產品中去。

馬克思流通費用理論認為,在一定距離內,運輸費用與其運輸一定數量的商品所需要的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運輸費用和運輸業整體的生產能力成反比,與運輸距離成正比。

二、我國運輸業現狀及成因分析

運輸成本是單位運輸產品分攤的運輸費用的支出,包括固定設施成本、移動設備成本和運營成本三部分。數據顯示,我國運輸成本約占GDP的30%,而發達國家卻占10%左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1.流通環節過多致使運輸成本上升

以蔬菜為例,蔬菜產地“菜賤傷農”,銷地“菜價倍增”,出現了“兩頭叫”、“中間笑”的不合理模式。小小蔬菜生產價格並不高,但市場價格卻高居不下。在北京,有些蔬菜價格竟然是收購價的四倍。欲究其因,與蔬菜運輸過程密切相關。

下圖為壽光蔬菜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

村民將自家蔬菜運到村辦蔬菜市場,交納每斤0.01元的管理費,壽光金民果蔬合作社(以下簡稱壽光)到該市場采購蔬菜,交納每斤0.02元的采購費,采購完成,壽光將蔬菜運到公司院內包裝,換乘大貨車,每斤0.2元包裝費,0.15元人工費和運輸費,進入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交納進門費,再加上運費和卸車費,均攤在每斤蔬菜上的成本是0.15元。這樣,當蔬菜到新發地時,每斤蔬菜的成本上漲了0.5元。菜販從新發地拉菜需要交拉菜費,出門交出門費,然後將蔬菜運輸到便民市場,完成最後一公裏的運輸。這些費用加起來均攤到蔬菜上,再加上先前從壽光到北京新發地上漲的0.5元、各個市場的攤位費等,部分蔬菜的價格到消費者手中漲了四倍。

從運輸的過程中可以看出,這種“送奶式”的運輸方式大大提高了運輸成本。其中,壽光空車拉菜,白白花費一部分運輸費用;采購完成後拉回院內包裝換車,造成重複運輸,並產生包裝費、人工費、運輸費等;運往北京後,商販拉菜需要一定的費用和運輸費。這些費用都分攤到蔬菜上,轉嫁給消費者。小小蔬菜“過五關、斬六將”,最終沉甸甸地進入居民的菜籃子,大大加重了居民的負擔。

2.我國運輸行業生產能力不高,基礎設施水平低,裝備落後

我國的高速公路總長躍居世界第三;鐵路運力躍居亞洲第一;港口的吞吐能力列世界第五;民用航空也有了長足進步。從總量的角度,我國基礎設施存量已大幅度提高,但人均存量不足,且區域差異顯著。長三角、珠三角人均存量最高,最低的是中部六省,環渤海和西部資源帶地區的存量相當。但即便是長三角地區,尚不及OECD國家1990年的水平,僅與1972年的美國、1979年的加拿大以及1976年的日本水平相當。人均存量差距較大。而且,我國運輸行業整體裝備落後。在搬運過程中,一半以上的工具是人工搬運車,手推叉車和普通起重設備,很少使用效率高的現代化的搬運工具。運輸的車輛70%是普通車輛,現代化的箱式貨櫃和集裝箱拖頭運輸車輛很少,難以與發達國家匹敵。

3.我國運輸企業生產能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