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改革開放與零售業崛起(1 / 3)

中國改革開放與零售業崛起

智庫

作者:鹿璐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推動下的中國經濟,為中國零售業發展至少帶來了三個顯著變化:一是,中國經濟三十年來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創造了中國零售市場曆史上的高需求和高速度;二是,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變,造就了中國零售業以市場和商品為導向的全新經營體製及經營模式;三是,中國加入WTO成為中國零售業同國際接軌的最直接動力,催生中國零售業迅速走向現代化和國際化。

大商集團就是在這樣三個顯著變化中迅速崛起的中國零售企業的典型縮影。

20年來,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992年的1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2年的超過21萬億元人民幣;而在這個過程中,大商集團的銷售規模從5億元人民幣上升到1310億元人民幣,增長了200多倍。這其中,既有中國改革開放帶來消費市場快速增長的外部機遇,又依賴企業敢於改革、善於突破的內生動力。正如中共中央黨校為大商概括總結的“大商模式”:“以振興和發展民族企業為奮鬥目標,以不懈改革創新為持久動力,以中國特色為特征體現,以多商號和多業態為經營體係的中國民族大企業發展模式。”

大商集團起步於中國大連。大連,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港口城市和最早的對外開放城市。大商集團,是在大連一家至今具有77年曆史的單體百貨店——大連商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截止2012年底,大商集團已在中國14省70多個城市開設大中型百貨店鋪200餘家,從業人員達到23萬人,2012年實現利稅總額45億元人民幣。

大商走過的路程,正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推動下一係列創新發展的實踐。

一、改革,是大商創新發展的源動力

體製決定企業的活力。大商集團正是深刻了解國有體製因素帶來的弊端,所以首先尋求建立最科學、最有活力的企業體製;通過多體製激發活力,將大商引向成功之路。

1.股份製改造

1992年,剛剛上任的牛鋼董事長敏銳地感受到中國發展市場經濟宏觀環境變化帶來的重大機遇,首先在大商集團的母店——大連商場進行了企業內部股份製改造;進而在1993年作為首批零售企業在上海證交所成功上市,使大商集團在新體製建設上一躍走在了中國商業企業前列。

企業成功上市後,在大商所有的改製店鋪、新開店鋪,普遍采取了企業、店長、核心業務骨幹入股的股份製模式,解決了企業做大後、終端店鋪缺乏活力的問題,使大商的店鋪始終保持勃勃生機。

2.合資合作經營

大商集團是中國零售業中最早走出與外資零售業合資合作路子的企業:

1993年,大商集團利用大連列入國家零售業對外開放首批試點城市的政策優勢,經國務院批準,與日本邁凱樂株式會社成立中國東北首家大型合資零售企業——大連國際商貿大廈;1997年12月,與馬來西亞金獅集團合資興建大連百盛購物中心;1998年1月,與香港先施公司合資開業大連先施秋林大廈。在一係列合資合作中,大商集團不斷學習、吸收世界零售業的新理念、新技術,同時結合中國國情加以創新。牛剛認為,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地域特性和文化差異很大,消費習慣不盡相同,隻有中國人才能更加細致地掌握和運用這些要素,並通過合資合作將國際零售業最先進的規律和技術加以運用,創造出最適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商業品牌與零售模式。

正是由於立足體製創新,才使得大商這個從國有體製蛻變出來的傳統百貨公司,迅速成長為國內現代零售業的先驅者。

二、創新發展,是大商成功經營的不竭動力

大商走過的二十年,是堅持不斷創新發展經營實踐的二十年。可以概括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