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零售業創新報告(1 / 3)

全球零售業創新報告

智庫

一、國際零售業發展概況

根據德勤公司《2013年國際零售力量報告:超越零售》,對全球值得借鑒的主要地區零售業近年發展情況介紹如下:

1.全球零售十強

從2009、2010和2011財年各大零售商的銷售數據來看,全球排名靠前的零售商名單相對比較穩定,一直是美國企業和歐洲企業各占5個席位。

從銷售數據來看,排名前列的企業數據並非一直增長,很多都經曆了高潮與低穀,隻有沃爾瑪一直在高位進行較快增長。

2.主要地區發展狀況

(1)北美地區

①經濟現狀分析

到今天為止,美國依然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其農產品占據全球農業出口市場一半以上,汽車、飛機、電子產品乃至旅遊業、電影工業在全球市場都有很強競爭力,為本土創造大量崗位。並且由於在20世紀90年代率先激發以信息、生物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活力,因此仍有較強發展底氣。美國也有當前最大的資本市場,其證券市場被認為是世界經濟晴雨表。

美國的商貿服務業占經濟比重很大,也經曆了較長時間的發展積澱,目前全國越四分之三的勞動力身在商貿服務業。例如像沃爾瑪在全球雇傭了220萬人,在美國本土就有140萬人,每逢大型節假日還會臨時雇用5萬人-6萬人,是美國最大的企業雇主。

因此,不難理解,像2012年的美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國內消費,並非出口。而且資本市場的良好表現、良好的償債、失業率的降低以及被抑製的消費需求,甚至房地產市場中頻頻傳來的好消息,等等因素都對美國的國內需求有著相當好的貢獻。另外,出口額有相對提升——除了對歐洲以外、美元的弱勢都在國際競爭中提升了美國製造的競爭力。而對於美國的能源密集型企業來說,高供給和低價格使他們的競爭力愈發強大。

美國最大的國際貿易夥伴分布在三個地區:北美、東亞和歐洲。加拿大、中國、墨西哥和日本是美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其次是歐洲的德、英、法及東亞的韓國、中國台灣。眾多美國零售商都對加拿大、墨西哥乃至南美市場進行了滲透。

歐洲危機對美國出口影響很嚴重,這導致了美國工業產出的滑坡。大量美國企業都意識到,必須將目光集中於發展中國家。但在當前經濟危機和民主黨執政的背景下,各方麵都在考慮如何強化本土就業局勢,這就導致了美國經濟體中的“再工業化”風潮,也引發了美國各州政府頻頻向中國企業發出“歡迎投資”信號。盡管荷蘭國際集團的分析師們近期在《再工業化革命》報告中指出:美國“工業崗位的增長前所未見……服務業對增長的貢獻其實很小。”但工業崗位增多產生的消費需求,已足以讓很多美國零售企業看到未來本土市場的前景,甚至有少量企業已經從東亞市場撤回發展的腳步。

由於美國零售市場的飽和,很多零售商依然還會考慮向海外繼續擴張。但有些零售商已經開始思考,以往的飽和是否是真的飽和,是否仍有通過創新開辟零售藍海市場的可能。

②主要零售商排名

整個北美地區,還是以美國為核心,前六名是沒有變化,其中沃爾格林保持了強勁的勢頭,一舉超過塔吉特成功進入全球前10,全北美地區第5。這家藥店連鎖在最近4年內連續3次被評為“最具創新力公司”。

表3 北美地區零售商排名一覽

(2)歐洲地區

①經濟現狀分析

一體化促進發展的意識成就了歐盟,也成就了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這大大推動歐洲內部貿易的迅速發展。因此,歐盟成員國才能從最初的 6個發展到現在的27個。2013年7月,克羅地亞加入後,歐盟成員國將變為28個。

歐盟內部的市場層級化比較明顯,像盧森堡、荷蘭、奧地利、芬蘭、愛爾蘭、比利時、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的人均年收入平均後達到5萬美元;塞浦路斯、希臘、斯洛文尼亞、葡萄牙、馬耳他等國人均年收入平均後為2.5萬美元;後加入歐盟的中東歐國家人均年收入平均後大約為1.3萬美元。

歐盟的整體經濟增長率一直不高,但這並不奇怪。普遍來說,在追求高福利、強體驗、個性化的民生基礎上,歐洲企業與追求規模、快速的美國企業不同,其發展理念相對強調專業、精細和品質。全球業界都認同,歐洲企業的管理與營銷理念,是對美國方式的有益補充。但很多美國和東亞企業認為在歐洲風格下,會導致企業乃至國家經濟體都缺乏整體增長的激情和速度。

歐洲地區依然存在很多發展障礙,例如,在經濟發展不平衡背景下的主權債務危機仍在持續和深化,失業率居高不下甚至導致很多突發社會事件,人口老齡化嚴重並導致整個社會結構和風氣轉變。到目前為止,整個歐洲的經濟前景依舊不甚明朗。大部分的歐洲國家都處於經濟衰退中,幾乎所有國家都在用提高稅收(率)、削減開支等手段緊縮銀根,但問題是,歐盟本來就屬於高稅收經濟體,增稅空間已經沒多少了。2013年3月中旬,塞浦路斯政府甚至史無前例地對該國儲戶征收一次性“儲蓄稅”,這些舉措都會影響消費。

另外,整個歐元區正在逼迫各大銀行通過出售資產和減少放貸的方式進行資本結構調整——這依然會導致整個歐洲信貸市場的緊縮。從整體來說,“歐元區即將解體”的恐懼正在全球範圍內蔓延,但這會導致經濟體的崩潰。目前,歐洲央行力挺歐元,聲明其絕不會消失,這給整個歐元區也帶來了信心。總體看,經濟的反複無常和越來越高的尾部風險(Tail Risk)——不僅僅是在金融市場中,在實體經濟中也是——這也給歐洲市場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不過,歐元貶值對於歐洲的出口是極其有利的,而且在歐洲南部國家中,薪水限製和生產效率的提升也幫助歐洲找回了些許自信。這些情況會導致零售商們重新考慮自己的企業發展戰略。我們都看到了,特易購將自己的企業戰略第一條定為“發展英國核心市場”(To grow the UK core);並且家樂福也在從一些非緊要的海外市場撤離。

②主要零售商排名

歐洲區的零售業前列一直為5家企業所把持,包括法國的家樂福、英國的特易購,必須提到的是,德國有三家企業進入榜單,即麥德龍、施瓦茨和阿爾迪。

從最新的數據來看,除了家樂福的銷售額有一些下滑以外,其他企業的銷售數據都有一定提升。

(3)亞太地區

①經濟現狀分析

我們分析兩個重點零售市場: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東亞的日本。

澳大利亞自從上個世界90年代以來一直在保持著穩定的增長,目前已經躋身於世界經濟增長強勁大國之一。金融危機帶給世界各國或大或小的影響,但是,自從去年的金融危機以來,澳洲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受到的影響卻比較小。這要歸功於澳大利亞穩定的金融銀行體係。澳大利亞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下通過了一係列的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這才保證了國家經濟穩定以及社會的發展。當然,金融危機後澳洲的失業率還是有了明顯上升,而通貨緊縮的事情也有所發生。慶幸的是為了刺激經濟的增長,澳洲的央行連續調低了利息,因此近期經濟也有了明顯複蘇。澳大利亞近期也是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中第一個提高利率的國家,這代表著其經濟趨向好轉。

澳大利亞在農牧產品、礦產資源及旅遊商業等各個領域,都與中國市場保持緊密聯係,並成為中國的重要貿易夥伴。

日本非製造業所占比例是60%以上,製造業占全產業的21%,這在發達國家中已經是最高了。其製造業力量相當雄厚,且結構比較高端,占比較高的產業是汽車、電子、珠寶、生命科學。目前來看,日本製造業衰退和轉型同時在進行,許多日本產業或企業正進行改革,徹底放棄生產低附加值最終產品,把精力放在最高端的核心零部件生產,進一步向產業鏈上遊轉移。例如在消費量大的中低端家電產品方麵,日本已經遠遠不如中國企業。不過,要看到,日本的技術儲備和資金儲備實際是在同時上升。

雖然日本是一個不遜色於歐美國家的發達國家,但也存在國民經濟低速增長、財政狀況不斷惡化及通貨緊縮等現實問題。這些問題本質上是日本以前高速發展的後遺症。從近期來看,由於新經濟政策,短期內會對日本的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有人認為,新經濟政策沒有對症下藥,解決不了長期問題。從中期來看,到2020年,消費、投資和出口 “三駕馬車”都跑不起來,GDP平均增長率約在1%以內。從長期和超長期來看,因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保開支問題,再加上嚴峻的國債償還問題,使得日本財政難以運轉,利用財政杠杆調控宏觀經濟的能力日益減弱。因此,日本經濟狀況隻能是繼續相對衰退,但速度會很緩慢。緩慢的理由是日本長期積累的經濟實力,特別是在科技方麵占有的優勢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

日本國民生活的富裕程度仍然很高,不亞於歐美等發達國家。失業率相對較低,2012年11月,日本的失業率為4.1%,最高時僅5.5%。日本社會公平化程度位居世界第一,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高,基尼係數維持在0.3左右,貧富差距小;由於耕地少,農產品價格高,農民相對比較富裕。因此,日本國內消費力仍有一定基礎。

基於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和普遍消費升級,日本仍然需要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場來消納過剩的產能和大量閑置生產力。同時,日本本土零售市場已經嚴重飽和,增長空間很難挖掘。

②主要零售商排名

亞太地區的頂級零售商主要以日本和澳大利亞企業為主,他們在近三年以來都有著相當不錯的表現,基本都在穩步前進。而從銷售數據來看,除了日本山田電機(家電、數碼產品專業店連鎖,日本業界也稱其為家電量販店)2011財年銷售數據有所下滑以外,亞太地區5強企業都在穩步提升自己的國際排名及銷售數據。

由於地理和文化的相近性,以及零售業的曆史關聯,我們這裏要重點介紹一下日本零售業情況。

受到2011年3月東日本大地震以及福島核泄漏後商品供給不足的影響,2012年日本零售業不斷加大商品開發及促銷力度,零售業整體銷售業績較2011年有所好轉。據Chain Store Age雜誌基於日本TDB的COSMOS2的數據統計,2012年日本排名前1000家零售企業的銷售總額為67兆894億日元(1日元相當於0.06元人民幣),較2011年的66兆1500億日元增加了9394億日元,連續兩年呈現增長態勢。

從不同零售業態的增長狀況看,2012年食品超市、便利店、藥妝店、服裝專門店、家居中心、折扣店等業態呈增長態勢,其中增長幅度較大的為便利店、藥妝店和家居中心三種業態。2012年便利店業態由於新店數量增加帶來的銷售增長,以及對生鮮食品、日配品的強化使整體銷售增加了6322億日元;藥妝店由於大型藥妝店開設新店使銷售額增長了4795億日元;家居中心由於東日本大地震後產生的重建需要使銷售總額增加了2081億日元。

2012年家電量販店業態銷售總額減少了6920億日元,其中政府刺激需求的一係列補貼政策的終結,網上商城的價格競爭和3C產品銷售的停滯是導致家電量販店銷售不振的主要原因,並且2013年這種衰退的趨勢還會持續。

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排名前10企業所占銷售總額的比例不斷擴大

2012年日本零售業銷售額排名前1000家企業中,排名前10的 企業占全部銷售總額(67兆894億日元)的比例為22.5%,排名前20的企業占31.8%。排名前59的企業占全部銷售額的50%,而2008年前64位的企業占50%,由此可見,2008年以來,日本零售業的集中度在不斷提高。另外,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統計,2012年日本排名前10 的零售企業的銷售額占全日本零售總額的14.4%,這也說明在老齡化、少子化導致的零售市場不斷縮小的進程中,零售正快速向排位前十的大企業集中。

第二,從2012日本零售業排名前1000家企業的經營狀況看,家電量販店的銷售不斷下降。

其中2012年山田電機被永旺集團超過,由2011年的第2位下降到底3位,而大型家電量販店埃迪歐則由2011年的第7位,下降到2012年的第11位。與此相反,便利店業態近年來在日本穩步發展,在排名前十的企業中,便利店公司就占了4家,其中7-11日本在2012年2月底其店鋪總數已達到14005家店,僅2012年就新增店鋪1350家,其2012年的銷售額也創紀錄地超過3兆日元。在1000強中,便利店業態在2012年穩步增長,其在1000強中的銷售額占比比2011年上升了0.8%。

第三,大型綜合超市的永旺集團在2012年由於兼並了麥卡爾使其銷售額超過了2兆日元,其排名也從2011年的第3名上升到2012年的第2名。

但是總的來看,綜合超市在日本零售業1000強中的地位在不斷的下降,2012年在1000強中期銷售額所占比例為11%比2011年下降了0.3%。另外,2012年日本食品超市的銷售額雖然占零售1000強的21.1%,但是由於日本國內的通貨緊縮等原因,2012年有0.3%的下降。

第四,藥妝店近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從1000強的統計表明,藥妝店銷售額所占的比例從2009年的6.9%,上升到2010年的7.3%, 2011年的7.6%,進一步上升到2012年的9.6%,取得了顯著的增長,如果保持增長的勢頭,不遠的將來將超過百貨店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零售業態。

二、國際零售業創新總述

1.為什麼要開展創新

零售商都明白,為了發展和競爭,必須開展創新,並且,零售商都在尋找創新方向——經由對零售關鍵要素的創新,可以使零售企業獲得市場上更強的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和對抗能力。但是,要回答“為什麼開展創新”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考慮消費者以及相關市場環境的變化因素。

(1)消費者改變了零售底層需求

結合荷蘭外交部下屬“發展中國家商品進口貿易促進中心”零售商相關報告和全球零售商關注的要素分析,可以看到有關對零售商影響最嚴重的一些消費者變化總體趨勢:

消費者群體中潛在的人口結構變化。例如在歐美同樣嚴重的老齡化趨勢,使得零售商不得不開展相應的業態創新和品類創新。如果人口結構變化導致消費力持續下降,則零售商不得不選擇到其他地區甚至到海外去開拓新市場。

消費者更加關注可持續性。一旦消費者在店鋪的商品或廣告中發現非公平交易、非環保材料、高汙染高能耗等方麵因素,就會推遲或拒絕購買,甚至發起對零售商的抗議,這迫使歐美零售商不得不與上遊緊密合作進行相關方麵的改進。

消費者更加關注身體健康及生活幸福。在經濟低穀期的消費者麵臨巨大心理和生活壓力,因此他們更渴望零售商提供安全、健康的商品和服務,對於諸如會引發癌症、糖尿病、心髒病、哮喘、肥胖和精神抑鬱的因素都應在零售商的管控範圍內,零售商應該為杜絕此類不良後果做出相應改進和創新。

消費者對服務、體驗的需求上升。由於消費者在經濟低穀期生活的不易以,因此,他們更希望在零售店中獲得更多的心理安慰和更好的精神體驗,甚至需要商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內容和特色體驗,這導致零售商結合組織改進、信息係統、數據分析等在實體店、網店的服務方麵提供更多創新。

消費者受到自然及社會資源匱乏的約束。石油、水、高端社交等方麵資源的限製,都會導致消費者相應的深層需求,例如資源緊張導致的汽油價格會刺激他們追求那些便利性業態、水費提高會讓他們追求熟食和淨菜。另外,社會資源也是缺乏的,他們也希望零售商幫他們創造與高端人士、時尚明星接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