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降關稅,“大牌”仍可“小價”
商業研究
作者:羅欣
在今年兩會上,“降低奢侈品關稅”的話題再次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肥水不流外人田,要讓普通老百姓也買得起奢侈品。”類似的言論在分組討論中不時出現。多位代表認為,我國對奢侈品征收的關稅過高,從而導致國內奢侈品價格居高不下,國人遠赴海外購買奢侈品的狀況。他們認為降低奢侈品的關稅能推動國內奢侈品降低價格,使海外消費回流,這樣可以達到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之功效。
然而,有不少代表認為奢侈品關稅下調的舉動並不能真正解決上述問題。“就算把稅率降到零,奢侈品的價格還會是那麼高!”針對各方關注的國內奢侈品價格高,以及由此引出的降稅話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海關總署副署長孫毅彪於3月11日在上海代表團分組審議時如是說。他指出,奢侈品的品牌商給國內消費者一個全球最高的定價,實際上關稅隻占到奢侈品售價的3%—4%。其實關稅對國內奢侈品價格高居不下的“貢獻”不大,應謹慎調低奢侈品關稅。
有部分兩會代表擔心,奢侈品關稅下調不一定能促使奢侈品價格下調,還會產生不小的負麵作用:
第一,關稅下調,奢侈品價格仍可能居高不下,想通過奢侈品關稅下調來幫助政府回收購買力願望不但會落空,還可能引起奢侈品的價格反彈。從2013年1月1日起,財政部對包括護膚品等730多種商品實施較低的進口暫定稅率,其中可以被劃歸為奢侈品的進口護膚品關稅從6.5%下調到了5%,但1.5%的關稅降幅並未給這些護膚品帶來一股新的降價熱潮,反而在歲末年初輪番上演漲價潮,部分品牌提價幅度最高超過10%。關稅下降了,護膚品卻漲價了,這一現象讓很多人認為關稅下調,奢侈品價格仍會居高不下。
第二,下調奢侈品關稅給我國國內品牌帶來一定的衝擊,給國內市場帶來不利影響。全國政協委員朱建民指出,降低奢侈品關稅可能導致國外品牌大舉進入內地市場,給國產品牌帶來不小的衝擊,擠壓民族品牌的生存空間,導致內地品牌沒落甚至消失,對相關行業的就業機會和市場產生較大影響。
本人認為,國外奢侈品牌在國內售價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與商品的供應鏈冗長、渠道成本高昂有關。首先,國外奢侈品進入中國市場,要經過亞太地區、大中華地區和區域的層層分銷環節,到了銷售商店價格自然上漲許多。其次,大牌奢侈品在選擇銷售店時,根據自身品牌形象、產品定位,往往選址於高檔的大型商場,所以進場費頗高,再加上店麵裝修費、物業租金、商場扣點等因素,使其不得不提高售價,以維持利潤。此外,由於奢侈品本身的品牌價值、高端定位等既定原因,使奢侈品本身價位就高。三方麵的因素綜合在一起,共同造成了國內奢侈品價格高昂的局麵。
那麼,如何才能解決國內奢侈品價格居高不下的問題?本人認為,不能完全依賴於降低關稅,而應進行奢侈品銷售模式的創新。2011年12月,本人應邀向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張誌剛,商務部駐上海特派員儲士家等領導彙報有關綠色米蘭城市奧特萊斯的經營模式。我在彙報中介紹說,綠色米蘭廣場是國內第一家城市奧特萊斯,既保持了國際奧特萊斯的傳統優勢,又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了實際改造。商場內有大量國外奢侈品品牌折扣店,大牌商品在這裏都以大幅度的折扣價出售,價格遠遠低於正價店。綠色米蘭之所以能夠讓奢侈品在此大幅折扣價出售,得益於商場的再造供應鏈和渠道新建兩大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