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對“商業”一詞的理解(1 / 3)

我對“商業”一詞的理解

商業研究

作者:洪濤 萬典武

引子:2013年我國著名商業泰鬥萬典武先生已經93歲,洪濤教授率研究生去看望老人家,萬典武教授雖然年事已高,仍然關注他一生所從事和熱愛的專業,暢談了對“商業”一詞的理解。下文是萬老兩個多小時的口授,洪濤記錄整理,現以《我對“商業”一詞的理解》論文發表,供研究人員參閱。

20世紀末期,在經曆計劃經濟和改革開放初期探索後,我國開始推行“大部製”,先是商業部和物資部合並為國內貿易部,再改為國內貿易局,2013年與對外經貿部合並為商務部。21世紀以後,“商業”一詞被淡化,個別同誌有意回避使用本詞彙。在此,我談一些自己對“商業”一詞的理解,就教於同行。

一、國計民生決定了商業重要性,也決定了商業一詞運用的廣泛性

我小時候是農村放牛娃,有時母親帶著我去趕集,帶我吃兩個包子,喝一碗豆腐腦,我感覺很高興,由於沒有零錢,用雞蛋作為替代品;集市上,母親給了我一個銅板,我買了一塊麥芽糖吃,感到很甜蜜。母親挎著一籃雞蛋在集上換回了一些油、鹽、針線等生活必需品。這些讓我感到,一個人從小就離不開商業,後來感悟到,人的一生都離不開商業。

1931年我10歲時,進城讀書,住在一個大家庭開設的雜貨店,家庭長輩常說整個家庭就靠這些生活,後來我知道了商業可以供養大批的勞動力,是活躍勞動力市場的有力支柱。

14、15歲時,父親讓我站櫃台,向老員工學習包糖、包鹽、包蠟燭、捆瓶子、接待顧客,後來我知道了商業是一個複雜的、服務性的手工勞動。

1941年我上了武漢大學(抗戰時期位於四川樂山)經濟學係,讀了四年本科,兩年研究生,學習了經濟學方麵各種學科,自學了20多本國外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凱恩斯現代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等英文原著。懂得了很多經濟道理,知道了經濟學所論述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四個環節,後來體會到了這些知識對於研究商業問題大有好處,為我打下了研究商業經濟的理論基礎。

現在GDP由消費、投資、出口構成是很對的,消費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作用。1980年我作為商業代表團一員訪問日本,向日本同行借閱了一些英文資料,看到了三次產業結構,各國介紹都有,讀後大為震動。從產值上說,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整體產業比重的70%左右,即2/3,而商業占第三產業的2/3;從就業人口上說,商業一般占就業人口20%-30%,即1/3。所以,我更認識到將來第三產業還會繼續發展,商業也還會繼續發展,從就業人口和產值來看都會有所增加。因此,商業在國計民生中有重要作用,能為居民服務,為生產服務,“商業”一詞必然要廣泛使用。

二、商業行政體製的發展變化對“商業”一詞使用範圍的影響

1949年我參加西南貿易部工作,不久破格提升為計劃處副處長,經常參加中央貿易部會議(當時國務院唯一主管貿易的部門)。

1953年,機構改革,推進計劃經濟,貿易部越來越大,市場供求發生變化,貿易部內外貿分開,成立商業部管理國內貿易,成立外貿部管理國際貿易。我經常到商業部開會,每年2次-3次。

1955年,大區撤銷,我被調到商業部計劃局任綜合處副處長,60年代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巡視員,分工繼續做商業方麵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