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商會法製維權的重要性和可行性(1 / 3)

商會法製維權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商業視角

作者:張庶平

中國商業聯合會監事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將與本次聯席會套開,並得到了重慶商聯會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我下麵主要講的是“商會法製維權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這個是有感而發,為什麼有感而發呢,因為今天是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十月十號,是辛亥革命爆發的日子,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標誌,這裏麵商業、商人、商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新一屆中央領導班子提出來,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就是從鴉片戰爭以後到辛亥革命,從辛亥革命到現在,要用建黨起的兩個一百年實現複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是一定能夠實現的,因為有三個自信,一個是理論自信,一個是製度自信,還有一個是道路自信;正是因為有了這三個自信,所以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一定成為現實。通過學習習總書記的講話,我想把我今天所要講的也說成三個自信:第一個自信叫做商業的自信;第二個自信叫做商會的自信;第三個自信叫做商會法治的自信。以此來強調我們做“商會商事法製維權服務平台”這件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談商業的自信。最近,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提出要研究流通體係建設,商務部開會研究,我也參加了會議。在會上,很多專家學者提出要建設信息體係、物流體係等一係列體係,我的看法呢,流通是對於生產而言的,對於老百姓來說實際沒有那麼複雜,流通跟商業貿易實際就是一回事。商業貿易的發展就是我們市場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沒有商業的發達,沒有貿易的自由化,就沒有中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可以提到這樣一個高度來認識我們的商業貿易。這段話是怎麼來的呢?因為大家都知道,計劃經濟生產是為了自給自足,消費是人為分配;市場經濟生產和消費是通過貿易來實現的,通過市場交換來進行資源配置,沒有貿易交換就沒有市場經濟,也沒有現代化的經濟發展。我們改革開放是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此意義上說,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我們商業化的過程,貿易自由化的過程。

改革是從打破農村糧食統購統銷、城市生產資料進入市場才真正起步的。九二年小平同誌南巡以後,社會上講到“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在觀望”。商業意識發展到這種程度,就說明我們的市場經濟有了一個非常大的進步。而回想一下最近這十年,輿論有說這十年改革停滯,確實是有一些跡象,這十年下海經商不是熱門,考公務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成了潮流,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商業意識弱化了,意味著改革受阻。

那麼下一步,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武漢談到,要繼續深化改革,並對三中全會的基本內容進行了一個概括性的闡述,首要是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體係,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市場是什麼呢?市場就是商業交換,就是發達貿易。所以,改革的實踐證明,我們商業的發展和改革的進程是等量齊觀的。

從開放的角度來看呢,更是如此。八十年代特區最開始幹的就是加工貿易,然後市場換技術,通過放開商品、資產、股權乃至土地買賣的形式來大開國門,這些都屬於貿易自由、商業發展的必然過程。到了九十年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是我們中國開放路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曆史時刻。記得當時很多人憂慮,加入世貿會有很多的危機,但事實證明,加入世貿以後,我們的外彙存底從三千億美元增長到了三萬億美元,經濟和國力得到了一個空前的發展,這就是開放程度等於是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最好體現。

下一步開放,中央提出來要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也是把貿易放在了開放的製高點。上海自貿區不隻是簡單的商品自由貿易、外彙自由兌換,更重要的意義是實行了負麵清單管理,所謂負麵清單管理是指政府對貿易的幹預做到最小,讓貿易自由化做到最大。為什麼叫實驗區,就是試驗成功後,向浦東、廣東、天津等地方擴展。也就是說,我們的開放和貿易自由化、商業的發達是可以等量齊觀的。所以,實踐已經證明了我們商業的重要性,沒有貿易的發展、發達,沒有貿易的自由化,我們的現代化就不能實現。

但有一種疑慮認為,中國是公有製為基礎的,以私有產權為前提的市場交換哪能覆蓋全部經濟領域,貿易哪能自由化呢?好像在資本主義社會經商就理直氣壯,在社會主義做買賣就沒有底氣。源自實踐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提出,隻要使用權及其收益權界定清楚,市場交換就可大行其道,我們吸收了這種理論精華,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進行國企改革,土地轉讓,發展房產市場、證券市場,推行商業代理和特許經營、等等。個人租賃了國有土地、房屋和設備開商場是國有民營,政府派員管理百姓養老金為主的金融機構是民有國營。所有製並不妨礙生意興隆,所以,鄧小平說: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從理論上解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中國特色貿易自由化的可行性問題。我們作為商業工作者,不論是新的,還是老的,都要對我們從事的商業事業有一種自豪、自信。我們是改革開放的弄潮兒!這是我要講的第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