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臘戌很快,兩天就回來了,熟門熟路的,也不需要處理什麼事情,南坎、興威等地的駐軍並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原本王漢章還擔心土司會有什麼過激的反映。現在看來土司們並不敢輕舉妄動,而王漢章也需要那軍隊做一個突破口,免得以後有什麼動作,或者動作很大,這些土司接受不了。
而土司沒有反對王漢章的駐軍,第一是因為駐軍不多,第二王漢章隻是說駐軍是監督他們不拖欠稅賦,當然第三也是最終重要的一點,200師的大名,附近的人早就如雷貫耳了,他們怕了,擔心不讓駐軍,200師,也就是戴安瀾的88軍會打過來,他們自認為沒有辦法抵抗,就連原來勾結日本人的土司,也不敢明目張膽的行動了,他們又轉入觀望當中。
一個月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這段時間除了中國遠征軍,日本人也在積極的刺探中國遠征軍的情報,當然這無可厚非。
但是中國軍隊的勝利讓英國人眼紅又嫉妒,英國人想重返緬甸,他們想派遣行政人員,繼續收稅,治安則交給中國軍隊。要是有什麼不利的話,那麼他們立馬就可以撤退了,把麻煩留給中國人。
自從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大勝之後,特別是美國在中途島海戰重創日本聯合艦隊之後,日國人就坐不住了,他們覺得自己必須行動,不能讓中國統治緬甸,否則等戰爭結束之後,緬甸就將是英國人的。
為了以防萬一英國駐印度總督決定派遣一個英軍旅和兩個印度師進入緬甸,趁著中國還沒有精力去消化緬甸,扯著中國軍隊的主力還在中南部和日軍對峙,他們決定先進駐仁安羌,這裏有豐富的油田,另外這裏的軍隊他們感覺比較好打交道,有個之前救過他們的孫立人在這裏。
而密支那和曼德勒,臘戌都有中國重兵進駐,恐怕沒那麼好進,英國人也心虛,之前他們屢次出賣隊友自己逃跑的事情在國際上可是被無數人笑話,現在要是進駐中北部等後方,恐怕會被人誤解,而且他們沒有任何理由辯解。
而馬圭
仁安羌就不一樣了,這裏有熟人,另外仁安羌地處南部,接近沿海的戰略要地,就算誘人不滿,英國人也可以說自己是想協助中國軍隊防守,另外他還給孫立人帶來了女王的勳章,這樣雙管齊下,雖然比較勉強,但是緬甸本來就是英國的殖民地,到時候誰也不好說什麼。
7月1日十一個好日子,兩萬多英印軍從印度的因帕爾出發,這次他們的裝備逼之前更好了,大部分人讀可以乘坐汽車,這些都是美國人支援給英國的物資。
英國人這次不予餘力的蔣這支部隊打造的跟裝甲部隊似的,就是感覺之前逃跑很丟臉,所以想用這種豪華陣容來挽回麵子。
英印軍一路上讀沒有遇到中國軍隊的阻攔,因為在欽敦江西南一直到仁安羌地區,並不是防禦重點,這裏都市當地人自治,英國人雖然走了,不過這裏的人並沒有鬧出什麼幺蛾子,因為當地的緬軍還是效忠英王的,緬奸雖然興風作浪,但是並沒有翻出什麼打的風浪。
7月4日英印軍軍隊抵達仁安羌,他們在抵達的前一天,為了防止意外,才想中國軍隊發報,在這期間居然沒有被發現,遠征軍也被驚醒,這可是一個巨大的漏洞,要是日本人,那就遭殃了,不過他們也沒有辦法,緬甸人不肯合作,他們深感在緬甸的情報來源非常的少,人手十分的不足。
衛立煌也對此深有感觸,現在他覺得王漢章把行政係統建立起來,或許不是壞事,反而好處多多,這讓他又不由得想起中共,當年在忻口會戰之時,他跟中共,接觸很多,老將之前罷他的官主要也是他跟中共走的很近。
衛立煌一直在總結,為什麼國軍裝備逼中共精良的多,但是總是兵敗如山倒,而中共雖然沒有打什麼大的勝仗,但是消滅的日寇也不少,而且中共很得百姓的歡迎,至少大部分百姓喜歡中共的軍隊逼國軍多的多,中共的情報來源也很充足,其實都市老百姓提供的,用中共的話說,全民皆兵。
中共的事情和緬甸的局勢一對比,衛立煌明白了人民戰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了,之前自己是中國人,在中國指揮軍隊作戰,還沒什麼體會,現在總算有體會了。
英國人派了2萬多人抵達仁安羌的消息立即想長了翅膀一樣飛到了世界各地,不過隻有兩國很高興,一個是英國,一個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