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7章 山下奉文的反思(上)(1 / 2)

王漢章的情況,山下奉文也派人調查過,可是沒有任何發現。按道理說原本遠征軍滅掉日本征緬軍十數萬人之後,緬甸的日軍已經不足一個師團了,中國軍隊應該全力奪取緬甸,但是中國軍隊沒有那麼做,所以山下奉文非常的擔心中國軍隊有陰謀在等著他們。但是後來查了又查,想了又想,也沒發現什麼。不過疑慮依舊在頭頂上盤旋,陰謀王漢章的計謀實在太大膽了,就像當初日軍十數萬人不也沒看出來中國軍隊要水淹他們嗎,要不然誰還會全部進攻曼德勒呢,至少不會沿河進攻。

到最後瓜島戰役情況並不樂觀,需要大量的物資,還有中國戰場上數百萬大軍的物資,使得山下奉文不敢大肆進攻,他擔心打到一半,自己的部隊沒彈藥了,那樣對麵的中國軍隊就會像殺豬一樣幹掉他們,要是其他的中國軍隊他到不擔心,可是誰叫遠征軍實在是中國精銳的中的精銳呢。

最後山下奉文隻能安心的慢慢準備,等瓜島戰役打完,再調集力量徹底拿下緬甸,山下奉文認為陸軍在東亞無人能跟日軍對抗,但是海軍還有美國海軍,想起美國龐大的工業力量,他們就一陣膽寒。而蘇俄和日本是互不侵犯的,而且蘇俄在歐洲被德國打的跟死狗一樣,那裏有功夫來打日本呢。

因此山下奉文認為至少要守住緬甸,保證緬甸的不失,將盟軍阻擋在印度,那麼日本能調集足夠的資本跟美國一拚,像現在這樣,每個地方都有可能遭到敵人的反攻,日本的工業力量、人口也就那麼多,哪裏能跟中國和英美拚呢。

山下奉文將自己的關於瓜島失敗的想法和關於整個戰局的想法發給日本大本營,作為一名帝國軍官,他必須這麼做,沒有人願意看到自己為之奮鬥的目標眼睜睜的失敗。

關於瓜島戰役失敗,他總結了六點,分別是:

第一在戰略上,日軍的作戰企圖大大超出了自己的作戰能力。日本一直存有擴張野心,其基本國策就是侵略擴張,在軍事上的表現就是得寸進尺,貪得無厭,每當占領一地後,為了守住占領的地域,就要進一步去占領附近的其他要地,即使遭到了反擊,也不願主動放棄,這就違反了克勞塞維茲在《戰爭論》中所說的“進攻力量會逐步削弱”的規律,說得淺顯一點,就是進攻方隨著戰線的推進,需要防禦的占領地區和至關重要的後方交通線越來越多,所使用的兵力也就越來越多,而用於第一線的部隊逐漸減少,相反防禦方隨著戰線的縮短,兵力逐步集中,因而第一線的部隊越來越多,於是隨著雙方前線兵力的對比轉變,防禦方一旦兵力大於進攻方就可以發動反擊,從而使戰局發生轉變。也就是說,進攻方的攻擊行動,如果超出己方力量的極限,就將遭受失敗。

日軍在戰爭初期,戰略進攻的第一階段,日軍占領了拉包爾和新幾內亞東北部,企圖在俾斯麥群島建立起第一道防線,這一地區對於日軍而言,已經是進攻力量的極限了,但是在戰爭初期所取得出乎意料的巨大勝利,使得日軍利令智昏,忘乎所以,決定將戰線繼續向東南太平洋方向推進,因此在瓜島修建機場。原本瓜島被日軍視為無足輕重的小島,當美軍在1942年8月7日在瓜島登陸後,如果日軍幹脆撤出瓜島,就不會開始一場對其不利的決戰了,但日軍認為不奪回瓜島,美軍使用瓜島機場的話將對整個所羅門群島形成巨大威脅,那麼,日軍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海空基地拉包爾就將失去屏障,進而威脅到俾斯麥群島一線,所以,決心全力奪回瓜島。

然而日軍這種戰略決策,與其軍事實力、工業潛力是極不相稱的,戰爭前,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就相當於日本的9倍,1940年美國鋼鐵產量為6076.5萬噸,日本則僅為685.6萬噸,隻相當於美國的11%;開戰後,美國全民動員,其工業能力的提升也比日本高得多,如果以1940年的工業產值指數為100,至1942年美國已達到136,而日本僅為102,差距進一步拉大。1942年底,美國的軍事工業就相當於德、意、日三國的總和。在爭奪瓜島期間,美國的造艦能力是日本的3.7倍,飛機生產是日本的6倍,這就是瓜島戰役的後期,美軍不斷得到修複和新建艦艇、飛機的補充,軍事力量不斷增強,而日本在作戰中損失的艦艇、飛機卻無法及時補充,軍事力量不斷削弱的根本原因。

美國運輸船的數量由於大量新造船隻的加入,不僅彌補了戰爭中的損失總數還上升了30%,日本卻由於新造船隻的數量還無法彌補在戰爭中的損失總數還有所下降。瓜島是個海島,需要大量的運輸船來運送部隊、裝備和補給,日軍瓜島地麵部隊兵力、重裝備的不足,補給的極度匱乏,和日本運輸船舶的數量不足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在戰役後期,日本軍方強烈要求政府增加征用民船的數量,但這是關係到日本這個島國的國力與戰爭全局的重大問題,日本政府企劃院認為,民船的數量有限,如果軍方擴大征用的數量,必將影響到日本國內生產原料的運輸,進而影響到軍事工業生產,也就必將對整個戰局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在這個問題上,軍方和政府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甚至負責民船征用調撥的政府代表陸軍省軍務局長佐藤賢了少將和軍方代表大本營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田中新一中將,曾為此大打出手,最終仍未能滿足軍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