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英國人撤離,王漢章開始和蔣介石建議,讓美國人加大對中國的援助,現在印度的形勢很不樂觀,印度有那麼多人,中國已經派不出多餘的部隊了,剩下的要靠英國人自己,但是從英軍一係列的動作來看,英國人守住印度的可能性不大。
印度一失,那麼盡管緬甸在中國的手中,但是卻會遭到三麵的攻擊,特別是陸地上最容易被攻擊,到時候中國軍隊恐怕難以應付,要是連武器彈藥都缺少,那仗就更沒的打了。
蔣介石也覺得非常的有道理,於是立即跟美國駐華大使商談對策,這可不是鬧著玩的,緬甸在手,那美國或者中立國的船隻還能運送物資過來,但是緬甸要是沒了,那不但沒有物資,連四川的兵工廠也會遭到日軍的轟炸,大好的抗戰形勢就會急轉直下。
而王漢章也在跟史迪威接洽,能爭取多少就爭取多少,要是東印度洋的兩邊都在日本的掌控之下,那對於王漢章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王漢章連艘小炮艇、魚雷艇都沒有,拿什麼保護商船呢!
不過史迪威很快就傳來消息,美國不會冒險讓商船在東印度洋行駛,盟軍沒有足夠的軍艦保護,那日本海軍隻要幾艘潛艇就足以讓美國損失慘重。
王漢章也猜到是這樣的結果,其實王漢章也並沒有指望美國人會冒這個險,王漢章這麼做隻不過是拋磚引玉,王漢章真正想要的是英國人在因帕爾等地囤積的物資。
王漢章道:“史迪威將軍,你說的很有道理,要不這樣,你們提供更多的基礎的兵工技術給我國,另外讓英國把他們囤積在印度的物資先給我們,到時候你們直接運送物資到伊朗,直接歸他們,這樣大家都不麻煩。”
羅斯福很快就收到了史迪威的電報,從理論上說,王漢章的建議非常的好,英國人的那些物資有很多是英國人在三十年代儲存的,能換美國最新的物資,英國應該是非常願意的,或者說正常人都非常的願意,可是英國人不是正常人。
羅斯福跟丘吉爾溝通了一下,丘吉爾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中國軍隊占據緬甸的事情,丘吉爾一直懷恨在心,還有其他的好多事情丘吉爾和所有的英國人都看在眼裏,不爽在心裏,這次中國人在緬甸大勝,英國人在印度屢遭敗績,在國際上受盡人的朝笑,丘吉爾現在是打心眼裏不喜歡中國人,今天有這麼一個機會損中國人,他巴不得呢。
丘吉爾不相信在印度,中國人還敢對英國怎麼樣,另外話說出口之後,丘吉爾想了想,覺得自己太聰明了,把因帕爾的物資運走,到時候美國在支持的物資也沒辦法勻給中國,那就全部歸英國所有,要是印度丟了,中國的死活大英帝國才不管呢,中國的死活跟大英帝國沒有任何關係。
羅斯福雖然不希望中國崛起,但是也不希望中國滅亡,中國滅亡了,那日本崛起的比中國可就快多了,對美國的威脅更大,羅斯福還想跟丘吉爾商量一下,但是丘吉爾總是把話題叉開,丘吉爾寧可跟羅斯福談什麼時候在法國登陸,早點打敗德國,也不願意談把物資給中國的事情。要知道之前丘吉爾最不願意談的就是登陸法國的事情。
羅斯福看丘吉爾的意思,恐怕沒有的商量了,羅斯福對於丘吉爾的固執很不理解,要是丘吉爾這麼做,明擺著是不顧中國的死活,恐怕中國人也很快就會放棄英國人了,如果中國把在印度的軍隊撤走,那英國還能守得住印度嗎,恐怕敗得更快了。
羅斯福隻得讓馬歇爾跟英國其他政要接洽,然後讓駐英大使在英國政府活動活動。
幾天之後,美國人一無所獲,丘吉爾已經說服了英國高層包括他們英王。丘吉爾的理由很光棍,他認為中國軍隊不會撤走,而是反而會更加堅決的留下來幫助英國抵抗、平定印度的叛亂。
印度要是失守,對大英帝國來說損失的不過是一塊富庶的殖民地,但是對中國來說,沒有人印度,中國守住緬甸也沒有任何的意義,中國得不到任何的外援。所以中國必定會全力幫助英國守住印度,換取物資,同時保證外援的通道,因此英國大可以放心的報複之前中國的所作所為,讓中國人知道大英帝國不是好欺負的。
就是這麼一條爛理由居然獲得百分之九十九的英國議會和高層的支持,有人提出如果,直接被丘吉爾嘲笑,並告訴這個人沒有“如果”。
英國人的一意孤行讓美國沒有任何辦法,雖然他們想隱瞞,但是把僑民撤走的英國人已經開始撤走物資,王漢章不停的催促史迪威和蔣介石,難道要等英國人把物資撤走了,再來回複不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