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9章 收複失地(1 / 2)

顧維鈞道:“沒什麼好想的,把我們的領土歸還給我們,大家相安無事,就這麼簡單。”

布察爾布舒夫斯基道:“但是安全問題?”

顧維鈞道:“你們幾百年來從中國占據了多少領土,從尼布楚條約之前,你們就侵占了勒拿河沿岸,包括以東地區數百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後來我們在尼布楚條約中作出了讓步,把包括現在貝加爾湖那些肥沃的領土全部給了你們,那些我們今天放棄了。”

“尼布楚條約還規定了烏第河以北,朱格朱爾山脈、因地吉爾卡河以東為中國領土,1840年後,你們侵占了那裏,那些地方我們今天也放棄了,如果你們還有意見,那麼你就可以回去了,大家戰場上見。”說罷顧維鈞做要走之意。

布察爾布舒夫斯基趕緊留住了顧維鈞,他可是帶著斯大林的使命來的,就是要穩住中國一年,一年之後斯大林就會讓中國把東北、新疆全部割走,所以這次不管付出什麼,隻要能達到那個目的就可以,一對一的打,斯大林認為中國不會是蘇聯的對手,巨大的工業差距擺在那裏。

在尼布楚會議上,清政府代表曾提出以勒拿河至北冰洋為界的第一方案,繼而讓步提出第二方案,即以外興安嶺的北支(諾斯山)直至亞洲大陸最東北的沒入大海深處的諾斯海岬(即楚科奇半島)為界。但最後因為談判的清朝代表的能力問題以及要平叛準噶爾的叛亂等原因希望與俄國保持和平而再次讓步放棄了第二方案和這幾百萬平方公裏土地,連以貝加爾湖為界的第三方案也放棄了。最後以額爾古納河至外興安嶺至烏第河為界,西伯利亞那片遼闊富饒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蒙古族的近親民族從此成為了俄國的土地和子民。中國在該條約中放棄了從額爾古納河到貝加爾湖的領土,該條約實際上不利於中國。

外興安嶺附近地區自古就是中華民族東北少數民族的聚居地,自唐朝以來,遼朝、金朝、元朝、明朝都對該地區實施了有效統治,明朝還在該地區設立奴兒幹都司進行管轄。而俄羅斯最初隻是一個莫斯科公國,其主要領土在歐洲,外興安嶺附近離俄羅斯本土相距一萬公裏還遠,清初的時候,俄羅斯一些匪徒才流竄到外興安嶺附近殖民。而此時滿清正處於所謂的“康乾盛世”時期,俄羅斯此時彼得大帝才剛剛實行改革,一個處於盛世的國家,在家門口打一個遠道而來的侵略者,卻要死傷數千士兵才攻下隻有幾百沙俄匪徒占據的雅克薩城。以當時清的國力,本應能夠將沙俄侵略者逐出國門,但是最終卻犧牲了一部分領土(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土地)。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條約》是個不平等條約:“……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邶風》之七子……”1930年北平文化學社印行的《中國國恥地理》一書中認為,尼布楚條約為不平等條約(第154頁:額爾古納河以西以及烏得河流域 康熙二十八年 70方裏係尼布楚條約所失地)。

俄國比日本更為可惡,被人們稱之為惡鄰一點也不為過後世中國就剩下96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如果沒有俄國這個惡鄰,那麼中國至少有200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那麼那一千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哪裏去了,百分之九十五是俄國拿去了,其餘的被蘇聯支持其他國家拿去了,當年我們差一點收複藏南,但是蘇聯大軍壓境,表示要三天內拿下北京,加上國際上對我們的一係列指責,包圍……我們最後不得不撤退了。

基曆1979年越南自衛反擊戰,蘇聯包庇越南,無視越南侵略我們的事實,不過事實就是他們慫恿越南侵占我們的國土。後來越南失利,蘇聯集結了百萬大軍揚言三天內占領北京,還是我們在邊境引爆了核彈才阻止了他們的行動,要不然中國可能就不存在了。

布察爾布舒夫斯基道:“這樣吧,巴爾喀什湖地區的領土,為了安全考慮,我們不打算交給你們,所以我們想用別的地方的領土換,你看怎麼樣。”

斯大林考慮道遠東交給中國之後,就沒有了不凍港,意義也就不大了,但是巴爾喀什湖地區深入中亞,如果交給中國,那麼中國軍隊要是從這裏進攻蘇聯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他絕對不願意把這裏交給中國,他必須把中國軍隊阻止在現在多山的邊境,隻有難以進攻才對蘇聯有利。

斯大林認為中國如果不在領土上妥協,那麼就隻能用遠東的領土去換了,反正失去了不凍港那麼那邊的戰略意義就不重要了,因此就算要把貝加爾湖地區的領土交換也可以忍受,反正隻不過是暫時交給中國保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