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英國人卻不這麼想,英國的打算是如果萬一本土淪陷了,英國就撤到澳洲。
美國獨立後就走上了侵略的道路,最終有了今天九百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但是在二戰之前,美國並沒有停下侵略的腳步。因為血緣關係,美國一直在慫恿加拿大並入美國,每一次幾乎都要成功了,但是因為英國的極力反對最終作罷,要不然今天至少北美洲全部是美國的了。
美國沒有能奪取加拿大其實也是歐洲各國反對的結果,英法兩國瓜分世界之後,感覺有必要建立一種新秩序來避免自己的殖民地被再一次瓜分,兩國雖然還想獲得更多的殖民地但是已經沒有太多的能力了,美洲有美國他們插不了手,非洲被瓜分完了,亞洲北極熊沙俄跟他們競爭,還有一個就是龐大的中國,他們有所顧忌。
拿破侖之後歐洲各國就在尋找一種途徑避免歐洲內部相殘,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早已衰落,殖民地幾乎沒有了,西班牙最大的兩塊殖民地就是菲律賓和古巴以及周圍的一些島嶼,荷蘭最大的殖民地就是印尼了……
幾個曾經輝煌但衰落的帝國知道自己已經無法趕上英法等國了,世界已經進入了工業時代,像西班牙要是勵精圖治還可以,但是無奈國內太亂,穩定不下來,而荷蘭、葡萄牙國家太小,沒有什麼資源,完全無法成為一個工業強國,他們隻希望能保住自己現有的殖民地就很滿足了,當英法處於自己的需要提出相互之間不能使用無力爭奪殖民地之時他們自然滿口答應了,而比利時,意大利什麼的則完全是聽英法擺布的。
美國這個殖民地獨立的美洲國家居然敢搶西班牙的殖民地,這自然激怒了歐洲各國,他們擔心美國一旦開始就沒完沒了了,自然是強烈的反對,不過能跟美國一戰的國家隻有法國、英國,沙俄,還有德國。
沙俄自然被排除在外,歐洲國家一向認為自己是文明的,而沙俄是野蠻的國家,而且沙俄也不願意,德國在美西戰爭雖然已經強大了,但是海軍力量還不足以挑戰美國。當然其實這些國家包括英法在內都沒有為了別國的利益跟一個強大的美國大打出手的意思,贏了,西班牙也不會給他們什麼,而且不管輸贏還得罪了美國。
英法不出兵,隻是抗議了一下,但是這並不代表歐洲國家會繼續容忍美國的行徑,因此他們聯合在一起在國際事務中孤立、排斥美國人。
而美國奪取了進攻南美洲和亞洲的跳板之後為了避免完全反目因此也隻能放棄吞並加拿大激怒歐洲各國了,何況還是世界第一的英國。
但是美國沒有吞並加拿大是不假,但是加拿大在一切問題上都是配合美國的,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受美國影響非常深,加上沒有什麼資源,英國人自然不願意去加拿大了,去了也隻能是附庸,甚至會被吞並,所以不到最後一部英國人是不會去加拿大的。
澳大利亞則不一樣,一直以英王的臣民自居,遠離歐美大陸,除了英國以外誰也沒有影響到他。
另外澳大利亞資源豐富,英國相信萬一本土淪陷後去澳洲,拚接那裏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加上英國的科技完全可以東山再起,因此英國自然不願意放棄澳大利亞,否則英國人連最後的希望也沒有了,靠著一個啥也沒有的加拿大是成不了什麼事的。
在700萬人口的澳大利亞曾現在有有 60萬多人參軍或者在軍工部門工作,也就是大概每 10個 18至 35歲的男子中就有 8-9人在軍中或者政府部門服務,由此可見英國保衛澳大利亞的決心了。
日本要進攻澳大利亞在幾年前就有了苗頭,不過那個時候日本被遏製了,但是日本沒有投降之前,澳大利亞方麵一直在做準備。
澳大利亞總理柯廷,1885年1月8日生於維多利亞的克萊斯威克,1945年7月5日卒於堪培拉。青年時代加入澳大利亞工黨。1928年為澳大利亞聯邦議會議員。1935年被選為澳大利亞工黨領袖。大戰爆發後,加入戰爭谘詢委員會。
1941年10月任聯邦總理兼國防部長,主張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實行征兵製,鞏固國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鑒於英國海空軍無力保衛澳大利亞,而且新加坡陷落後,澳大利亞的一個師也被俘,改變澳大利亞在軍事上一向依賴英國的政策,轉而加強同美國的關係,並邀請美國將軍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訪澳。將本土變成盟軍的作戰基地。同時無視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反對,召回在中東作戰的大部分澳大利亞軍隊。並拒絕派一個師去緬甸,而是命令全軍駐守新幾內亞。這實際上標誌著大英帝國在東方統治的解體。柯廷執政期間,立法規定各州不課所得稅,致力於福利措施,為戰後澳大利亞社會和經濟發展計劃奠定了基礎。曆史上他在基曆1945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