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章 英吉利風雲(1 / 2)

日本人依舊在澳大利亞跟美國人死磕,美國這次也動了真氣,他們非常明白澳大利亞失守後下一個就是夏威夷,然後是美國的本土。

美國政府不停地遊說中國政府,希望能加入對日作戰,為此他們可謂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後連擊敗日本人後要把菲律賓和印尼給中國的話都說了出來。

中國原來親美的人士也對此非常的激動,不過蔣介石可不買賬,毛衛國也不買賬,王漢章自然是不買賬的,對於大家來說,那不過是遲早的事情,所以三人不點頭,其他人想怎麼樣也沒辦法。

美國人從中嗅到一絲危險的氣息,中國方麵一直朝北邊移民,運送軍隊和物資,因為動作太大,大移民、大建設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物資設備和人員,就算運送大量的兵員也很難被發現。

蘇聯可沒有因為將外興安嶺地區交還就認為東線無戰事了,蘇聯在新疆至外蒙一線集結了200萬大軍,一是用來抵禦中國軍隊的進攻,二是用來日後進攻新疆、外蒙乃至東北地區。

蘇軍在斯大林的命令下也是緊急的修築永久工事,大量的槍支也被分發到平民成年男性手中。

不過中國雖然沒有進攻蘇聯,但是卻極大的牽製了蘇聯的兵力,另外大量的男性因此被征召進軍隊,造成工廠沒人生產,總之造成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斯大林隻能默默的祈求中國不要在今年進攻。

基曆1944年6月,原本王漢章打算這個月進攻蘇聯,但是因為很多東西沒辦法準備好,因此戰爭不得不推遲。

而隨著時局對盟國越來越不利,華盟的跡象越來越傾向於德國,盟國嗅到了不同尋常的味道,雖然日本在太平洋鬧得很凶,不過自從印度細菌計劃實施效果出奇的好之後,他們在印度方麵沒有了危險,因此得以將半數兵員調往英國本土。

反攻歐洲大陸的提議早就存在,但是一直在今年的 一月份的德黑蘭會議上才最終敲定,這也是盟國的無奈之舉,他們那裏想過中國居然是那麼的重要呢,以前他們的覺得中國可有可無,但是中國真的不在盟國當中之後,他們才發現中國是何等的重要。

這次同意反攻除了戰略上的需要還有就是震懾華盟了,他們擔心在拖下去華盟就會真的加入德國一方了。

德黑蘭會議後,1944年2月,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批準了一年前製定的“霸王”計劃大綱和修改後的作戰計劃,但是隨之對登陸艦艇的需求也增加了,為了確保擁有足夠的登陸艦艇,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決定將登陸日期推遲到6月初,並且將原定同時在法國南部的登陸推遲到8月。

由於登陸日(代號D日)推遲到6月初,盟軍統帥部開始確定具體的日期和時刻,這是一個複雜的協同問題,各軍兵種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陸軍要求在高潮上陸,以減少部隊暴露在海灘上的時間;海軍要求在低潮時上陸,以便盡量減少登陸艇遭到障礙物的破壞;空軍要求有月光,便於空降部隊識別地麵目標,最後經認真考慮,科學擬定符合各軍種的方案,在高潮與低潮間登陸,由於五個灘頭的潮汐不盡相同,所以規定五個不同的登陸時刻(代號H時),D日則安排在滿月的日子,空降時間為淩晨一時,符合上述條件的登陸日期,在1944年6月中隻有兩組連續三天的日子,6月5日至7日,6月18日至20日,最後選用第一組的第一天,即6月5日。

戰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公裏,縱深100公裏。計劃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美國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英國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右翼先攻占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發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占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占布勒塔尼,向塞納河推進,直取巴黎。

為了能夠順利的進行計劃,盟國對德國進行了戰略欺騙,使得德軍統帥部判斷錯誤,不僅保障了登陸作戰的突然性,還保證了戰役順利進行,對整個戰役具有重大影響。盟軍通過海空軍的卓有成效的佯動,成功運用了雙重特工、電子幹擾,以及在英國 美軍為諾曼底登陸而準備的戰鬥機和轟炸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