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章 猶太人的盤算(二)(1 / 2)

一直聽著大家說的戴維·本-古裏安此時才開口道:“如今國際局勢複雜,誰也不知道戰爭的勝利會屬於哪一方。”

1886年,戴維·本-古裏安出生在波蘭普朗斯克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後來成為以色列的總理兼國防部長。在具有濃厚猶太複國主義的氛圍中,他從小就開始學習《聖經》和希伯來語。14歲時,他組織周圍的孩子講希伯來語。17歲那年,加入猶太複國主義政黨錫安工人黨,成為一名猶太複國主義者。

20歲時,戴維·本-古裏安來到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屬地巴勒斯坦———他心目中的“以色列地”,決心用定居的方式來實現猶太複國主義的理想。戴維堅信,希伯來人在希伯來的土地上勞動是猶太民族恢複權利的惟一途徑。艱苦的環境和艱辛的勞動對身體羸弱的戴維是個巨大的挑戰。

他後來回憶說:“我發燒和挨餓的時間超過工作的時間。工作、瘧疾和饑餓對我而言都是全新的,也很有趣。畢竟,這就是我來以色列地的原因。”即便在這種條件下,戴維也沒有停止他畢生的愛好:讀書。一次,他趕著耕牛邊走邊閱讀,等讀完抬起頭,才發現牛早就到別處吃草去了。

1910年,戴維·本-古裏安被錫安工人黨調到耶路撒冷,擔任新創辦的黨刊《團結》雜誌的編輯。雜誌出版第二期的時候,他才鼓起勇氣在自己的文章上署上新起的希伯來語名字———本-古裏安。24歲的本-古裏安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此時戴維·本-古裏安已經明確,猶太人要建國隻有一個方法:不是空談,而是實幹。他堅信隻有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才能決定自己的道路。他一度希望獲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國籍,在帝國內部爭取猶太人的權益。為此他學習了土耳其語,並到帝國的首都學習法律。為了使自己更像一個奧斯曼帝國公民,他還戴上了土耳其式的圓筒帽,蓄起了土耳其式的胡子。

一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擔心猶太複國主義者趁機搗亂,甚至複國,投靠協約國,戴維於1915年被驅逐出境。不久,他前往美國紐約,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結識了很多在美國的猶太人以及這裏的猶太複國主義者,這些人對於二戰後以色列建國和中間的資金問題起得的作用是決定性的,二戰結束後,除了美洲的猶太人幾乎沒有損失,猶太人在歐洲大陸上的財產幾乎化為烏有。

1917年,英國發表《貝爾福宣言》,對猶太複國主義表示支持,讚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民族之家。英軍隨即開始組織猶太軍團。1918年,戴維·本-古裏安加入軍團,跟隨英軍回到巴勒斯坦。但軍團還未參戰,奧斯曼軍隊就已經潰敗。戴維·本-古裏安從猶太軍團退役後,從事巴勒斯坦猶太工人聯合的工作。1921年夏,他當選為猶太工人總工會的書記,並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14年。

在緊張的政治活動之餘,他既不與朋友結交,也不理會自己的家庭,而是抓緊一切時間讀書。長年的奔波勞碌使他的身體狀況極差,不到40歲就開始歇頂,40出頭已頭發花白,而且頭發也想愛因斯坦那樣亂蓬蓬的,過度的興奮和煩躁都會使他發高燒。

在世界猶太複國主義運動中,本-古裏安所倡導的勞工運動並不是主流,但他憑著自己的執著和堅定,開始用自己的主張改變世界猶太複國主義運動。1933年,在布拉格舉行的猶太複國主義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本-古裏安當選為執委會委員。這次大會被視為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史的轉折點。

1935年,本-古裏安當選為猶太複國主義執委會主席和猶太代辦處執委會主席,與日後擔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統的哈伊姆·魏茨曼一道成為世界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兩巨頭。

猶太複國主義者曾經一度認為猶太人回巴勒斯坦是“一個沒有土地的民族回到一片沒有民族的土地”。這種烏托邦式的空想已經被本-古裏安摒棄。從基層一步步走上來的本-古裏安態度務實,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巴勒斯坦“存在著真正的衝突,我們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政治衝突。我們都想成為多數”。因此,他把工作重點放在向巴勒斯坦進行猶太移民上,他要在巴勒斯坦使猶太人成為多數。

1937年,英國為了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第一次提出了分治的想法,即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阿拉伯國家和一個猶太國家。本-古裏安憑借自己的政治嗅覺,捕捉到“國家”這個詞所包含的重大意義,意識到這是千載難逢的機遇。他立刻對分治的想法表示支持。本-古裏安指出:“猶太複國主義不是走在一根結實的繩子上,而是在一根頭發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