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廈將傾,在大廈裏的人則會各奔東西,現在蘇聯有些辦法的人都陸陸續續的找關係,托人離開蘇聯,此時蘇聯混亂不堪,難得的是在斯大林的威嚴下,軍隊並沒有崩潰,政府還能比較正常的運轉。
德國遭受兩線作戰,形勢也不是很好,德國本土的工業遭受盟軍轟炸,大多數工業已經無法存在在地麵上,好在蘇聯的重工業被德國控製,加上東歐那麼龐大的地域,之前都是奧匈帝國和沙俄的遺產,工業、經濟都有著良好的底子,生產起來沒有什麼困難,也可以支持戰爭消耗,要不然德國真的會像一戰那樣軍隊沒敗,卻不得不投降了。
德國的困境令希特勒加緊了催中國軍隊進攻,現在德國已經很難再對蘇聯發動致命的一擊,根本無法抽調那麼多軍隊,因此給蘇聯的最後一擊恐怕隻有寄托在中國軍隊那裏。蘇聯人真的太頑強了,這個時候居然還不投降,反而抵抗起來更加的瘋狂了。
不過如今已經是10月份了,按照往年,估計不到一個月西伯利亞就會下雪,所以中國方麵包括王漢章在內對於一個月內拿下西伯利亞不抱任何希望,蘇聯人可謂是無處不在,原本大家對於驅逐蘇聯人還有分歧,但是隨著傷亡越來越大,連小孩子都會拿著槍打黑槍之後,大家也統一的口徑,就是將所有的歐洲人驅逐出亞洲,一個不留。
空軍在轟炸的時候投下的除了炸彈,現在還有宣傳單,宣傳單明確的告訴所有的蘇聯人,亞洲是亞洲人民的亞洲,絕對不允許亞洲以外的人來亞洲剝奪亞洲人民的生存空間,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衝突,非亞洲人自覺離開。
中國空軍的地毯式轟炸,無數的蘇聯人已經無房可住,一部分人怨恨,發誓要報仇,但是更多的人則想著離開了,戰爭到了這種份上,要贏的可能性不大。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是蘇聯東西伯利亞最大城市,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疆區首府。位於西伯利亞大鐵路與葉尼塞河交彙處。原本人口約50萬。
1628年建為要塞。隨周圍地區采金業而發展。1823年為葉尼塞縣首府。1896年西伯利亞大鐵路修通,工商發展,人口劇增。
十月革命之後,在蘇聯的工業化進程中,不計其數的重工業,如造紙廠、造船廠、大型河港、水電站(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水電站裝機容量為世界第五,俄國第二)等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建立起來
1934年,蘇聯成立了俄羅斯第二大行政單體----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成為其行政中心。
在斯大林大清洗時期,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是蘇聯勞改總局的一個主要中心。這個時期作用最突出的勞改營是“克拉斯拉格”勞改營(1938~1960),該營由於關押犯人過多,在周邊城鎮也設置了兩個分營。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城內部,“葉尼塞拉格”勞改營在二戰的戰火中仍發揮重要作用。
蘇德戰爭爆發後,許多工廠為避戰火,從烏克蘭和俄羅斯西部遷到此地,大大促進了當地工業發展。許多為這些工業提供原料的大工廠也被建立起來:煉鋁廠、冶金廠、次要金屬加工廠等等。
戰爭期間工業及城市發展很快。工業以機械製造、冶金和化工為主,木材加工和造紙工業也較發達。市內有一批骨幹企業。市西南有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水電站。市內有許多科研設計單位和高校,還有列寧流放時的故居博物館和自然公園等。蘇維埃大廈等是主要建築。市區坐落在葉尼塞河兩岸,左岸為老市區及商業中心,右岸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間興建的新工業區。
此刻經過無數次激戰,中國軍隊終於奪取了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右岸地區,當然得到的是一片廢墟。
中蘇雙方在這裏僵持已經有半個月了,而中國方麵已經有了3萬多人的傷亡,至於蘇軍就無法統計。
戰爭期間,蘇軍像老鼠一樣從地底下鑽出來偷襲中國軍隊,這也是造成傷亡最大的一個因素,真正的對戰中中國軍隊損失隻有這個數量的三分之一,現在中國軍隊都有點恐懼攻城戰了。
每一處房子內都可能隱藏著蘇軍,就算城市完全被摧毀,你也無法判斷出那個廢墟下麵隱藏著蘇軍,這些蘇軍完全是不要命的,落單的會被槍殺,一起吧就會有蘇軍抱著炸藥包突然衝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