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鑒於諾曼底登陸德國人的粗心大意給了盟國可趁之機,麥克阿瑟加強了阿拉斯加西南沿海地區的防禦,同時增兵也在持續的到來。
而中國軍隊已經於17日做好了最後登陸的準備,他們將越過白令海峽登陸阿拉斯加進攻美洲。
白令海峽,位於亞洲最東點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最西點的威爾士王子角之間的海峽,是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平均深度約30~50米,最狹處約85公裏;峽內島嶼羅列,包括代奧米德群島,約16平方公裏)及海峽南邊的聖勞倫斯島。兩側的大洲分別是亞洲、北美洲,美蘇國界在此穿過。
這個海峽連接了楚科奇海(北冰洋的一部分)和白令海(太平洋的一部分)(西經169度零分,北緯65度30分)。它的名字來自丹麥探險家的維他斯·白令。他在1728年俄國軍隊任職時候穿過白令海峽,是第一個穿過北極圈和南極圈的人。是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連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通道。
維圖斯·白令,1681年8月出生於丹麥霍爾森斯,1741年12月19日逝世於白令島,是一位俄羅斯海軍中的探險家。
白令受彼得一世的邀請參加當時新建立的俄羅斯海軍成為其中的一個艦長,在對瑞典的戰爭中他成績優秀,此後他又參加對土耳其的戰爭。他與一個俄羅斯人結婚,1715年他最後一次回到丹麥。1725年他奉彼得的命令開始對西伯利亞的北岸進行考察。1728年他到達亞洲的最東端。
兩年後他回到聖彼得堡,當時他患重病,在他遠征探險的這段時間裏,他的五個孩子死亡 。1735年他再次奉令來到鄂霍次克海,1740年他建立了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1741年他從這裏向美洲進發。一場風暴將他指揮的兩條船分開了,白令本人看到了阿拉斯加的南岸。在回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的路上,他還發現了屬於阿留申群島的一些島嶼,但這時他已重病在身,無法指揮他的船了。他們漂泊到科曼多爾群島的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上,在那裏白令和他船上的其他28名水手病死。今天這個島被命名為白令島。他船上剩下的77名水手中的46人後來回到了他們出發的港口。
白令海峽、白令海、白令島和白令地峽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白令海峽地處高緯度,氣候寒冷、多暴風雪和霧,尤其冬季,氣溫劇降,最低氣溫可達-45℃以下,海峽表層結冰,冰層厚達2米或更多,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是結冰期,嚴 重影響航行。海峽中海水主要是從北冰洋流來沿海峽西岸流入白令海,來自太平洋的溫暖海水沿海峽東岸流入北冰洋。海峽和沿岸地區生活著適宜冰雪生態環境的海豹、海象、海狗、海獺、海獅以及北極燕鷗等。
此時已經是七月份,因此不需要在零下幾十度破冰作戰或者坐著雪橇作戰。
7月18日,淩晨3點,5萬空降兵集合完畢,他們現在就等空降到預定的作戰目標了,這些空降兵占到了中國空降兵的百分之九十五,可以說是全部了。
而此刻海軍方麵的運輸船也準備好了,就等著出發了。3點半,這些由小型驅逐艦和護衛艦以及潛艇包圍的運輸隊出發了。
淩晨5點空戰依舊在繼續,而中國龐大的運輸機呆在這無數的空降兵起飛了,他們的目的地不是楚科奇半島對麵的錫沃德半島,也不是阿拉斯加半島的大後方,而是北冰洋附近的沿海地區。
該地區人煙稀少,荒涼無比,美國人的駐軍少,就算當地人要組織遊擊隊也難以生存,對於進攻方來說,唯一不便的是補給問題。
當然這些問題,王漢章並不是那麼的在乎,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運輸機,中國的資源非常的豐富,不是日本、德國那些國家能比較的,這個時候王漢章非常感謝孔子,如果不是那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恐怕中國不會有這麼多人了,王漢章也會跟日本、德國那樣有心無力了。
飛機從楚科奇半島出發,隻用了半個小時,第一波空降兵三個團4000多人就在利茲本角的開普裏斯本後方空降,緊接著在靠北冰洋的韋恩賴特和巴羅空的大後方也降了三個團的空降兵。
空降的過程還算順利,隻是這麼點人要阻止美軍的反撲,還要保證他們的補給可能會麻煩很多。
而其餘的空降兵也在持續不斷的空間到那片區域,以應對來自這些區域的美軍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