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所有的導彈都準備好了。”
王漢章點點頭,導彈是王漢章給這種武器的稱呼,這玩意是德國人發明的,德國人稱之為火箭。
二十年前,也就是1925年,德國人率先在奧比爾公司生產競賽用汽車上試驗了火箭推進器。盡管試驗並沒有得到預期的成果,但德國科學家並未因此放棄新的探索。反而更著手設計飛向同溫層高空的探空火箭。
1927年,以奧地利數學家赫爾曼·奧伯特為首的一批德國科學家與工程師成立了民間的德國宇宙航行協會,這是全世界第一個航天科技研究協會。兩年後,奧伯特與他的助手們開始研發液態火箭推進器。
1932年後德國陸軍開始想到了液態燃料火箭作為長程攻擊武器的可能性,並派遣對火箭研發有興趣的瓦爾德·多恩伯格上尉負責籌組相關事宜,瓦爾德招募了當時為經濟狀況煩惱的沃納·馮·布勞恩為首的火箭研究小組進入德國陸軍兵器局,開始進行液態火箭推進器的試驗,同年,德軍在柏林南郊的庫斯麥多夫靶場建立了火箭試驗場。
從1933至1941年的8年期間,多恩伯格與馮·布勞恩的研發團隊不斷進行火箭研發,第一代的A-1重150kg,直徑0.3m,長1.4m,采用酒精與液態氧推進劑,但推力隻有3000kgf。由於設計不合理,因此A-1火箭試驗失敗。
1934年12月19日及20日,馮布朗的研究團隊成功發射兩枚重500公斤,安裝陀螺儀並以液態氧及乙醇為動力來源的A2火箭,發射地點位於德荷邊界的柏克姆島,此次測試兩枚火箭以2.2公裏及3.5公裏的射程掉落北海,A2火箭開發案到1936年結束。
由於A-2火箭得到了滿意的成果,於是德軍更近一步著手研究第二代的A-3與A4火箭開發計劃,其中A4火箭的預定目標為射程175公裏、最大射高80公裏、酬載量1噸的大型火箭,由於實驗規模已經大到舊試驗場無法提供足夠測試空間,因此德國選擇了東部奧德河的出海口處的一個名叫佩內敏德的漁村,興建新的火箭試驗基地(HVP)。
除了液態火箭以外,德國空軍也在此地開始研發FI-103無人駕駛飛行器的研究工作(FI-103即後來的V1火箭),代號FZG-78。1942年FI-103研發成功後,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親自將此種新式兵器命名為“V1火箭”。V指的是德文的Vergeltungswaffe waffe(複仇武器)一詞縮寫,他意味著德國要用這種新兵器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雪恥,並向戰勝國複仇。
去年中旬至今,德軍共向盟國發射了12000枚v1導彈和2500枚v2導彈,不過德國V2導彈才剛剛研製成功,去年十月份德國向英國發射了2枚都失敗了,致11月份又朝英國發射了兩枚成功的在倫敦爆炸。
從去年11月底到今年6月底,德國共發射了3745枚V-2導彈,其中有1115枚擊中英國本土,2050枚落在歐洲大陸的比利時安特衛普、布魯塞爾、列日等地。還有582枚用於發展、改進和訓練。在所有發射的V-2中,有74%落在目標周圍30千米以內,這些導彈又有44%落在10千米的範圍內。
從襲擊英國造成的人員傷亡看,V-2大概炸死2700人,炸傷6300人,建築物的破壞也相當大。V-2火箭武器的威力得到充分展示,但並沒有起到德國當局希望的那種能力挽狂瀾的效果。
而盟國方麵對於該項技術是一點也不懂,王漢章這個後世人當然知道這玩意的厲害,從43年,王漢章就著手命人研製了,其實王漢章懂得的東西不多,不過召集科學家之後一說,大家也就朝這個方向去研究了,後來隨著猶太人的科學技術人員越來越多,研究也就越來越快了。
王漢章從曆史得知這種玩意在二戰時的精準度非常有問題,不過他並不妨礙王漢章的熱情,對於普通炸彈來說30公裏、10公裏的差距是很大,不過如果上麵裝上的是核彈頭就另當別論了,那點距離對於核爆的影響不大。
今天是東風1型導彈的首戰,王漢章此時也在阿拉斯加,他要親自觀看這些武器的發射,想要直接看看這些武器的打擊效果。
北美無論那裏都被美國視為本土,因此從開戰之後,美國人的援兵,物資源源不斷的運抵阿拉斯加。
中國軍隊靠著美國人不熟悉中國軍隊的戰法給了美國人一下,不過美軍很快調整了戰法,因此中國軍隊想要鑽空子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了,美國人那強大的工業實力確實不容小視,你的直升機多,人家的防空炮也多。
美國人的飛機源源不斷的從美國本土直接飛到加拿大、阿拉斯加對美軍進行補給增援,中國空軍遲遲掌控不了製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