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戰勝挫折走向成功(1)(3 / 3)

有時候,機會來得太急,反而使人心生猶豫,不知該不該接受。因此,任何人平時即應養成主動接受挑戰的習慣。若有在眾人麵前表演或發表意見的機會,應盡量掌握,一方麵克服心理障礙,一方麵訓練自己的膽識。

當公司委派你擔任更重要的職位,負責更艱難的職務時,你應毫不猶豫地一肩扛下。如果該職位被分發到離家300公裏的地方,為了它,你必須拋棄妻子、兒女,以及向來熟悉的環境。此時,你應毫不猶豫地答應。

機會的流失往往在反複考慮之間,所以,機會來時,你便應打開大門迎接,以免稍有遲疑使你喪失即將到手的機會。有機會而不去把握,你便永遠不知道在前麵等待你的是什麼樣的好運。

你也許經常說到類似這樣的話:“我要等等看,情況會好轉的。”這種話表明,你已經陷入了一種生活的惰性。對於有些人來講,這似乎已經成為他們習以為常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們總是明日複明日,因而也就總是碌碌無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許多充滿惰性者,他們甚至不分事情的輕重,一律拖延。例如:

馬克是一位50多歲的人了,結婚也快30年,但他經常抱怨自己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在與谘詢專家的交談中,他表示早已對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不滿。他說:“我們的婚姻一直就不理想,從一開始就是如此。”醫生問他怎麼不早離婚,而拖延了這麼長時間,他坦率地回答說:“我總是希望情況會逐步好起來。”可笑的是,他已經“希望”了近30年,而他們的夫妻生活依然很糟糕。

在與谘詢專家的進一步交談中,馬克承認自己在10多年前就患了陽痿症。而他也沒有看過醫生。他開始回避妻子,同時希望這一病症會自然消失。用馬克自己的話說就是“是當初認為自己身體肯定會好起來的。”

馬克的婚姻生活是現代人生活中的一種典型的惰性方式。他對問題采取回避態度,並為之辯解說:“如果我暫時不采取行動,問題可能會自行消失的。”但是,馬克發現問題從不會自然消失,它們總是保持原狀。即使事物有時會變化,一般也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沒有外界因素的推動,事物本身(環境、情況、事件以及人)是不會有好轉的。要使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必須做出積極努力。

對於拖延時間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還可以進一步自省,看看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消除這一誤區。要消除這一誤區,並不需要你在精神上作出很大的努力,因為這一誤區與其他誤區不同,這些問題完全是由你自己造成的,絲毫沒有任何文化環境的影響。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不良的習慣——拖延時間,這種現象我們幾乎不時遇見,以至於看見或者發生時都不以為然了。然而,拖延時間卻是一種極其有害於人們日常生活與事業的惡習。魯迅先生說過:“耽誤他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由此可見,自我拖延時間則無異於慢性自殺。那麼你呢?是否經常拖延時間?如果你同大多數人一樣,就會說:“是的。”不過,你也許已經討厭自己的這種不良習慣,並希望在生活中消除因拖延而產生的各種憂慮。但是,你總是沒有將自己的願望付諸於切實的行動,其實,你所推遲的許多事情都是你曾經期望盡早完成的,隻是由於某種“原因”而一拖再拖。有時你甚至每天都要對自己說:“我的確應該做這件事了,不過還是等一段時間再說吧。”

有一位新聞記者將拖延時間的行為生動地喻為“追趕昨天的藝術”,這裏,我們可以在後麵再加半句——“逃避今天的法寶”,這就是拖延時間的作用。有些事情的確是你想做的,絕非別人要你做,然而,盡管你想做,卻總是一拖再拖。你不去做現在可以做的事情,卻下決心要在將來某個時候去做。這樣,你便可以避免馬上采取行動,同時安慰自己說,你並沒有真正放棄決心要做的事情。這種巧妙的思維過程大致如下:“我知道自己必須做這件事,可我真的自己做不好、或者不願做。所以準備以後再做,這樣我也不必說今後不做此事,因而可以心安理得。”每當你必須完成一項艱苦工作時,你都可以求助於這種站不住腳、卻看似實用的邏輯。

如果你一方麵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麵又說你將做出改變,你的這種聲明沒有任何意義。你不過是缺乏毅力的人,最後將一事無成。

假如你真想克服自己拖延的陋習,那麼,就從現在開始,不再拖延,趕緊列出自己的行動計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