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指在危急關頭,設法從某種境地脫身,脫身時,留下種種偽裝,製造沒走的假相。其實,人早已走了,因為有偽裝和假相,他人還以為沒有走。
【原文】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計名探源】金蟬脫殼原是一種生物現象,指蟬類昆蟲在其生命進程中發生的一種蛻變。也就是人們在樹林中能經常見到的,秋蟬從本體脫殼而去,卻將蟬衣留在枝頭。古人便用這種現象來喻指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jiào)然泥而不滓者也。”至於從何時開始將“金蟬脫殼”一語用來喻指某種軍事計謀,目下尚難確證,但至少在元代以前就有了。如元惠施《幽閨記·文武同盟》中寫道:“曾記得兵書上有個金蟬脫殼之計。”
【古代戰例】
畢再遇懸羊擊鼓
宋朝名將畢再遇以足智多謀著稱。宋朝天禧年間,金兵多次侵犯中原地區,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了幾次勝仗。金兵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
此時,宋軍隻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準備暫時撤退。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追殺。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慘重。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轉移部隊。
這時,隻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計上心來。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鼓,金軍聽見鼓響,以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準備迎戰。哪裏知道隻聽見宋營戰鼓隆隆,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軍的頭領似有所悟:原來宋軍采用疲兵之計,用戰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宋營的鼓聲連續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
到了第三天,金兵發現,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疲憊,就派軍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見宋營毫無反應。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擁而上,衝進宋營,這才發現宋軍已經全部安全撤離了。
原來,畢再遇使了“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兵士將數十隻羊的後腿捆好綁在樹上,使倒懸的羊前腿拚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幾十麵鼓,羊腿拚命蹬踢,鼓聲隆隆不斷。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敵軍,利用兩天的時間安全轉移了。
【古計今用】
蘇軍巧開第二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秋,蘇聯紅軍同德軍在第聶伯河地區舉行會戰。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命令,沃羅聶什方麵軍要渡過第聶伯河,並奪取基輔東南約一百四十餘公裏的布克林登陸場。蘇聯紅軍的這一計劃獲得成功後,德軍集結了大批部隊,組織起猛烈的反攻。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交戰,蘇聯紅軍一度受挫。
麵對這種局勢,蘇聯紅軍最高統帥朱可夫元帥和方麵軍司令瓦杜丁大將經過商議,決定把主要突擊方向轉移到德軍防禦力量較弱的基輔北側。為此,朱可夫和瓦杜丁下令近衛坦克第三集團軍等主力部隊,再悄悄地調回到第聶伯河東岸,然後沿著戰線往北隱蔽行軍,在基輔以北約四十公裏處重新渡河,從柳捷日登陸場向德軍發起攻擊。
但是,這樣一支龐大的機械化部隊要想從敵人鼻子底下轉移走而不被敵人發覺是非常困難的。為了掩蓋這一行動,方麵軍假造了一個暫停進攻、就地轉入防禦的假命令,然後再從陣地上找回一具屍體,換上蘇軍大尉的軍服,並將假命令放在這位“大尉”的公文包裏,一塊兒扔到前沿陣地上。接著,突擊兵團的前沿部隊在敵人發起小反擊時,佯裝失敗撤回第二道戰壕,給德軍留出機會使其能及時從該“大尉”身上搜出那份假命令。
與此同時,蘇聯紅軍還廣泛製造全線轉入固守,以及準備從布克林重新發起進攻的假相。他們在主力部隊夜間撤離之後,仍在原地留下一個指揮所和幾部電台如往常一樣正常工作,並多次造成大部隊集結的假相,並保持集結地域內部隊反空襲和進行攻擊準備“活躍”等。
德軍果然上當了,他們還一直誤認為蘇聯紅軍主力仍舊據守在布克林沒有調動。於是,他們使用航空兵對蘇聯紅軍的假陣地連續轟炸了整整一個星期,並繼續向布克林方麵調集了大量預備隊。但是德軍萬萬沒想到,蘇聯紅軍主力早已金蟬脫殼,已經轉到了柳捷日登陸場,並從那裏發起攻擊。